《一句顶一万句》:喧闹的背后是孤独

“大部分人活着和做事都需要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很多时候只有一句话。这一句话有自己想的,即安慰自己的话,有别人说的,即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种话一句顶一万句。”

这是小红书的一个读书博主给我的留言,关于他对这本书的感悟。

令我醍醐灌顶。

本来看完这本书,对刘震云这本书的书名《一句顶一万句》还不是特别理解,只是感觉到了人们内心的孤独。

很多人,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可以“说得上话的人”,即使是每天同床共枕的夫妻,对方也不是那个可以与Ta所欲言的人,让人悲哀。

文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改了无数次名字的吴摩西,一个是吴摩西失踪了的养女的儿子牛爱国,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但性格、命运却万般地相似。

吴摩西为了糊口,做了无数份工作,遇见了无数人,但觉得跟自己能说到一起的人寥寥无几,唯独跟自己5岁的养女巧玲说得着。

吴摩西在别人面前就变得笨嘴笨舌,只有在巧玲面前就会变得能说会道。巧玲跟自己的生母、家里的每个人也说不着,唯独愿意跟着养父走南闯北。

但不幸的是,吴摩西的老婆也是巧玲的生母却跟隔壁的老王跑了,在舆论的压力下,吴摩西不得不带着巧玲出去寻找,而他们本不想找,于是就假装去找。

在找寻老婆的途中,巧玲又被人给拐卖了,吴摩西又是一通地找。从此杳无音信。

最后两个人的命运在彼此牵挂与遗憾中度完一生。

牛爱国也是个苦命人,自小不得母亲的喜欢,老婆也跟别人跑了,在周围人的逼迫下,不得不出走寻找,他也根本不想去找,所以就决定假找。

在假找的途中,突然改变主意,决定去寻找母亲巧玲临终前那封信中提到的人,也就是吴摩西的子孙。

这两个人,同样地“假找”,一个出走盐津,一个走进盐津,实则是为了寻找精神的栖息地。

记得《百年孤独》中说:

“个人是孤独的,因为没有言语。

两个人是孤独的,因为通常有了言语而感到心的距离。

三个人是孤独的,因为一个人会被冷落。

很多人是孤独的,因为会被遗忘。”

但是,人们常常通过制造喧闹而掩盖内心的孤独。

吴摩西最崇拜的人是罗长礼,这个人哭丧水平一流,让吴摩西的最后一次改姓成了罗长礼,哭丧也成为他一生最崇拜的职业。

当今社会很多人也是经常排满自己的日程表,不给自己一刻空闲,以此逃避内心的孤独。

殊不知,孤独是常在的,而如何排解孤独就是看一个人的修炼和修养了。

如果一个人能独处而不觉得孤独,那便是修炼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内心丰盈的人。

书中通过普通人的生活,用不是很深奥的文字,却揭示了很深奥的道理。

作者对人性的分析和把握特别深刻,这是刘震云沉淀三年的作品,着实不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