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刚在事业轴上迈了一小步,开始带领一个小团队。团队中有一名年资比较老练、但比较“油条”的一位同事。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看不太惯他的迟到早退,他工作上的开小差。在一次评审会上,这位同事直接消失不见且联系不上的做法,彻底激怒了我,心中的不快大增。
出于各种关系上的权衡,我并没有直接上纲上线的找那位同事。而是请教比我年资久的一位前辈,遇到这种事应该怎么办。前辈向我推荐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
暂时不谈与这位同事的后续如何,书中几个点让我很是触动。
区分观察和评论
“我从未见过如此懒惰的人,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
事实是,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
评论是,他是一个懒惰的人。
且不说事实和评论是否画上等号,如果用“懒惰”这个负面的标签与他们沟通,结果很可能以暴力收场。
很多年前听蒋勋评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他笔下没有人物任何的性格特征,只有人物的种种阐述。如果曹雪芹早年把人物形象加上自己的主观评论,估计《红楼梦》在后世之中也不会如此千人千面。
体会和表达感受
自己长期以来有个入睡慢的问题,睡前脑袋里会寻思各种事,这让我一度困扰。读了《非暴力沟通》后,有天晚上突发奇想:为什么我会想么多事。提出这个问题后,立马听到了心里的声音:因为我需要和自己对话。神奇的是,得到答案之后,我再也没有因为入睡困难而焦虑,欣然接受了自己的需求,反而入睡的更快。
带着同样的思路,也反思了自己和男朋友的相处过程中。有多少次是真正感受了他的立场和心情,又多多少次正确表达了自己的需要。
在情绪低落时,我们往往会怨天尤人。我们以苛刻的态度要求自己,心情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如果能试图分析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内心会逐步走向平和。
正面鼓励
很幸庆自己有一个经常鼓励我的母亲,但又有点遗憾母亲仿佛并不知道我好在哪里。从小到大,母亲会夸我们棒。学习好,我闺女真棒;上台演出,我闺女真棒......
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我很棒,但我不知道我真正棒在哪里。进入社会之后,看到方方面面比我更厉害的人,我甚至怀疑自己,真的那么棒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希望遗憾不会发生在我下一代身上。
“这次分数不错,看的出来和你平常的付出密不可分,你是一个很有耐心和毅力的孩子。”
“这次演出你表现的非常大方,看的出来你有冷静的气场。台下无数次的练习成就了你这次演出,要继续保持哦。”
后来,我给那位同事发了微信。问他那天有什么事,表达了我这边项目多时间紧的焦虑,也请求他帮我带新人。他看到后欣然接受了我的请求,这周的相处也十分愉快,并能够主动承担团队的一些历史包袱。当然,我也对他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非常感谢我能遇到这本书,给了认识自己和他人更新更深的方向。
书里有句话:“认识情感的根源在于个人的需要和想法,并以建设性的语言提出明确的需求。非暴力沟通帮助我认识到社会文化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一旦认识到社会文化的局限性,我们就可能突破他的束缚,至少,会迈出关键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