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处在一个随时可能跟别人发生链接的信息时代,整个社会的氛围给我们一种错觉:热闹才是常态,而“孤独”萦绕着一种无所适从的可怜感。比如,当你独自去海底捞享受美食,贴心的工作人员会在你的对面放一个玩偶想帮你冲淡孤独感。日本的一位网红为了显得自己有很多朋友,每次吃饭都要准备两份或者多份食物,然后拍照分享到社交空间。还有一阵子,微博上流行一张孤独指数测试图,从一级到十级,悲伤指数递增。但是本书的作者却告诉我们:孤独并不是不光彩的事情,相反,它意味着我们更独立,更丰富,更自由。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孤独?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当我们的价值观或者行为和群体发生碰撞时,可能会自我怀疑或不被认可,因而产生孤独感。但是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成长背景不尽相同,差异是必然的结果。希望向外界寻求认可,归根结底,是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信任自己的价值观。
什么是真正的孤独?孤独不是寂寞,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能享受热闹,也能理性抽离。当一个人独处时,内心依旧充盈,热爱生活。如何培养孤独力?分享书中的三个观点。
一、了解真实的自己。
有的人在聚会上上开朗健谈,散场后却不知道如何面对一个人的空虚。这是典型的,表面的得到满足,内心却依旧荒芜。想起潇洒姐说过的一句话:“你要分清楚热闹和丰富,选择丰富。” 因为 害怕落单而强迫自己迎合人群,用热闹麻醉自己的空虚,拒绝面对孤独的自我,而孤独也会最终成为不堪一击的软肋。
我们要留出和自己相处的时间,在自省的过程中更了解自己,对自己有中肯的评价,才能真正打败孤独感。这样即便在面对负面评价时,也能客观地对照真实的自己之后,选择接受与否,避免出现自我厌恶的情况。这是因为对自己的接纳内化成为我们的价值观。
二、拥有暴露自己的勇气。
打开柔软的自我,接纳自己的弱点。这个和《被讨厌的勇气》一书观点相似,敢于被讨厌,敢于活出真我,才是获得自由的开始。不要惧怕和别人不一样,每一个独特的个体都会吸引到属于自己的同频者,不喜欢你的人自会成为过客,最终留下的人才会欣赏你的魅力。
接纳真实的自己不是安于现状,故步自封,更不是自我否定,因为负重无法前行。去接纳脆弱的自己,然后思考自己如何从当下出发,去改变。
三、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情,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按自己的节奏做事情不是任性,而是信赖自己的价值观,尊重自己的意愿和生活方式,不随波逐流。我们很熟悉的例子,当我们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收到亲人爱的敦促:合适的年纪该做合适的事情,比如结婚,生子。听从父母的建议并不是坏事,但其实日常的生活节奏把握对了,人生的步调比同龄人慢一些并不是事儿。
古语云:漫漫人生,踽踽独行。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真正重要的东西要独自一人去寻找!”但是这本书也只是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价值观,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采纳与否决定权在读者,因为是我们读者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