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柳青的这一段话作为《人生》的序,让我感触颇深,太过完美那即是浪漫主义,是幻想是虚构,真实带有缺憾才是人生。
尽管如此,每一次脚步的迈开,都是一次选择与尝试,每一步都算数。
我们都是“高加林”,得志时春风满面,失意时懊恼颓废,因此,“高加林”是无数青年的缩影。作为农民的儿子,高加林的父母深知农民生活的不易、耕田种地的艰辛所以竭尽全力供其上学,让他接受更高的教育,接受更新的思想,以便可以跳脱出农民这个身份而活得体面。而高加林也正是因为深知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虽然不歧视农民,但是自小目睹父母的辛劳让他不愿意自己也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但是在当官者权力的滥用下,高加林只能被迫回到农村,因为农民身份的卑微,无法与得权者抗争而被迫成为农民。这样的情况在如今社会中俨然是一种“弱肉强食”的现象,弱小的一方永远只能被强大的一方无情吞食,二这对于涉世未深的高加林来说,则是一种强有力的挑战。以至于最后他为了自己的出路而选择抛弃巧珍,把黄亚萍当做自己事业上升的阶梯。我们又不都是“高加林”,面对窘境,有人会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当下的境况,而有人会选择谋求捷径往上攀登,高加林是后者,而我们可以选择做前者。
每一个人都会遇见如刘巧珍般“傻傻”的女孩子,就像高加林遇见巧珍。巧珍的“傻”并不是真的傻,而是对于心爱的人痴痴的爱恋,是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的执着。因为是农村里的女娃娃,巧珍的父亲并未让她上学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因此在文化高的人面前,巧珍是带着强烈的自卑之情的。即使长着一副好看的皮囊,文化上的贫瘠依旧让她觉得自己跟高加林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所以她选择把自己的爱深深地放在心底里,不让别人轻易发现。这个善良的女孩在青涩懵懂时初尝爱恋的滋味,便更加天真纯洁。当她鼓起勇气挑明自己的心意并得到回应时,她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幸福,这样的幸福淡化了她内心的自卑感。对于自己爱的人,视线的焦点永远在他身上,会站在他的角度为他考虑,为他谋划,鼓励他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甘愿做他背后默默无闻的人。我们始终认为巧珍这样单纯的女孩子应该得到幸福,而人生恰恰是不能得偿所愿。高加林最终还是弃了她,而巧珍也在一次次失望后嫁给了并非是自己意中人的马拴。德顺爷爷在小说结尾对高加林说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你失去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块金子。
不容置疑的是,相比于巧珍,我们更希望遇见黄亚萍那样的人。她是城市繁华、文明、时尚、刺激的代表。她有文化、聪敏、家庭条件也好,又是一个漂亮的南方姑娘,在她的身上弥漫着一种对高加林来说难以控制的神秘魅力。当这样的人出现在身边的时候,我们难以不心动,所以当黄亚萍再次出现在高加林身边的时候,或许就已经为高加林失去巧珍的结局做好了铺垫。正如张爱玲所说的白月光与朱砂痣一般,刘巧珍是白月光,而黄亚萍便是那颗朱砂痣。
小说《人生》的结局让我们意外,高加林最终没和黄亚萍在一起,也失去了最爱他的刘巧珍,在感慨小说残忍的时候才恍然大悟,为何小说会题名为“人生”。或许大家都想去追求圆满,更愿意看见一个更好的结局,但是事实就是,带着缺憾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貌,而这样的真实才是人生。
正如花会开也会凋零,人与人有相遇也有分离,而这,即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