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多动症”,首先闯入我脑海的是那个桀骜不驯,上蹿下跳,直言不讳,骁勇善战的齐天大圣。无论是神仙训话,还是喊话妖怪,不管是凌霄宝殿,还是取经路上,他总也停不下来。可能唯一安静的时候就是元神出窍的时。
小时候的我特别崇拜这只好动的猴子,还买了很多关于他的贴画贴到课本上。也许我的内心特别渴望成为他这样聪明又活泼的孩子吧!但是他那一刻也停不下来的样子,像极了得了多动症的孩子。
说到多动症,我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大家:
你是不是有时候也特别难以忍受他人的故弄玄虚,更受不了别人啰里啰嗦?
你是不是对自己已经明白的问题,会阻止并打断别人谈话?
你是不是直言直语,从来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情绪和观点?
你是不是特别讨厌冗长的会议和重复性工作?
如果你对上面的问题表现得无比赞同,头点成了鼓点,那恭喜你,你很可能也是一只“小猴子”。
我的女儿快五岁了,她特别喜欢交朋友,也很喜欢交谈,在别人看来这是值得羡慕的一件事,很多宝妈都羡慕地说我女儿性格真好,说她是社交牛B症,她很得意。但是随着年级长大,我渐渐陷入了焦虑。她有时候话很多,看着电视的时候都在当评论员,上课的时候也会跟身边的小朋友聊天。我担心她得了多动症,害怕她会成为班里的捣蛋分子。正当我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机缘巧合,我看到这本《聪明却坐不住的孩子》,终于释然了。
这本书的作者拉比是资深的儿童心理咨询师,游戏治疗师。这本书更侧重于“多动型儿童”的成长问题,而不是像其他同类型的ADHA书籍一样把“多动”定义为有一种病症,在很大程度上,这本书降低了大家的焦虑。相较于把孩子改造成“正常人”作者更主张站在尊重的基础上来陪伴孩子理解孩子。帮助我们的“小猴子们”成长为“齐天大圣”。这本书里拉比老师还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发明改进了24个简单有趣的游戏来帮助孩子在游戏角色中得到训练。
这本书里的一个拆页在孩子话多这件事上给到了我启发:
不给予明确的回复
不要过于在意孩子的每个问题,大多数时候他们只是将自己感知到的信息,通过询问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强化对信息的认知。所以给予他们简单的回应如“哦,是嘛”“这倒是挺奇怪的”“可不
是吗……”,或者简单地反问“那你觉得呢”,就足够了。当然也可以直接回答“这我可不知道”“这么看你得好好研究一下"。这样的回应方式在最开始会有些别扭,一旦你熟练掌握,就可以脱口而出了。而孩子在后期也能感知到你的“敷衍”,到那时你也无需尴尬,除非孩子追问,否则他们因你的回应而产生的质疑或愤怒,也如同他们的问题一样,会转瞬即逝他们并不是真的那么在乎。
规范专属时间
貌似这是一种很荒唐的做法,但是众多实践表明这种做法确实行之有效。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大人的头脑不如孩子那般灵光,不能随时随地关注不同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把遇到的问题记下来,每天统一处理。”你可以为这个时间段起一个有趣的名字,比如“十万个为什么”“特别访谈”或者“探索时光”。但你可能会发现,到了这个时间段,孩子便没有问题了,之前感兴趣的问题也想不起来了。如果你担心孩子的探索欲望会因此被阻断,那不妨自己记下这些问题,再逐一回复。我把这个时间段当成一种专门与孩子相处的特别时光,在这段时间里,我会有问必答,也会等待被差遣,心无旁骛地与他们互动。
还施彼身
当你突然变得“温顺”了,孩子常常会感到好奇,并开始变本加厉。他们常常不会因为你的“应付”就此罢休。他们会不停地纠缠你,问题会不断地被重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关注问题本身,他们更在意的是让你发生改变。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你可以暂时改变策略,一本正经地回答直到他们满意且不再纠缠。然后马上放下手头的一切事情,开始密切关注他们的行踪,并不停地问一些问题,比如“你在干什么呢”“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坐在这舒服吗”“是哪种舒服的感觉”“为什么会舒服”“为什么不坐在别的地方”“难道别的地方就不舒服吗”……没错,他们也会崩溃,然后你便可以快乐地继续做事情了。
结合这篇拆页的内容我反思了自己,也对未来如何帮助孩子由“小猴子”变成“美猴王”有了思路:
首先,简回应。遇到孩子缠着我们说个没完或者问个没完,你感觉他的问题似乎很无聊,可以尝试着先去“应付”着回答一下,比如“哦,是嘛!好!知道了。”
其次,限时间。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个统一回答问题的时间,在这之前,只需要把自己想要问的不是太着急解决的问题写到本子上,这样的办法可以帮助孩子整理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了解这个问题,也会在写的时候自己也会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
最后,还施彼身。听起来这一步就像是在报复,是的,就是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果孩子感受到自己不舒服,那估计也就会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了。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游戏法来跟孩子一起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和纠正,比如玩“木头人”游戏,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孩子的多动和多语,慢慢地让他们有意识的去控制自己。
其实生活中“多动型”的人非常常见,而且不是所有多动型的人都是多动症。相反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多动型的人还会给社会带来很多重大的贡献比如我们熟知的达芬奇,爱迪生,毕加索,还有布什,贝克汉姆,罗永浩等。而且生活中很多人都比较欣赏这种性格特质,他们的洒脱直爽的性格也帮他们招来了不少的朋友。他们像我们心目中的齐天大圣一般无拘无束,那也是我们期待的生活状态。
这个世界上一切存在即合理,很多多动型的人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样一个认知,然后放下焦虑,只要想办法把“多动”控制在一个安全正当的范围,它就会成为一粒仙药,有朝一日,一定会帮助我们的孩子从“小猴子”成长为“齐天大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