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问过粉丝一个问题:你在网络上有哪些不够勇敢的时刻/经历?
如果留言能出集锦,名字大概就叫《放弃发朋友圈的一百个理由》。
@石头剪刀布布布 做了精准概括:
其实每天都想发三十条朋友圈,分享我见到的新奇事物和想到的喜怒哀乐,但是会觉得“这样会不会像在炫耀 / 这样会不会戳到别人伤心地方 / 这样会不会显得我话很多.......”,结果就是认真地编辑完了然后按退出。
的确,在如今的朋友圈生态下,实现“朋友圈不分组自由”、“朋友圈发美食自由”、“朋友圈晒照片自由”、“朋友圈秀恩爱自由”的难度,也不亚于实现便利店财务自由、电影票财务自由等小型财务自由的难度了。
我们在这些留言的基础上加了一些合理的人类观察,做了一份朋友圈人格图鉴,供大家对号入座。
如果画个坐标系,纵坐标代表你在朋友圈的活跃程度。横坐标代表你在朋友圈对自己生活/情感/观点的暴露程度,就能归纳出四种人格。
就和人格测试的结果有“守卫者”、“表演家”、“探险家”、“调停者”等等一样,此次归纳四种朋友圈人格,只有使用心态的不同,没有高下优劣之分。
“冲浪者”人格
每一天都是发朋友圈的好日子,因为天气好,因为天气不好,因为天气刚刚好。
——孤独又灿烂的冲浪者
一天少则发三四条朋友圈,多则七八条,和随时随地自拍 × 9 让大家来找茬的人不同,“冲浪者”们谈论的话题更丰富,上条还在聊《银翼杀手》里的 Deckard 到底是不是复制人,下条就是“下单了今年最流行的僧侣色修身中长款加厚大衣,美滋滋”。
对他们来说,发朋友圈是一件自然而然、像吃饭睡觉打豆豆一样根本不需要任何思想斗争的事儿。他们的朋友圈不仅更新频率高,对个人生活、情感、观点的展现也相当充分。至于别人怎么看,会不会觉得他们在各种秀,抱歉,他们其实并不在乎。
“游泳者”人格
只会给喜欢的人点赞,想要说点什么的时候反复斟酌,千言万语化成『哈哈哈』『真可爱』。
——热心读者@吃西瓜的猫头鹰
他们可能万年点赞,就算有一肚子的吐槽/赞美最后也懒得说,千言万语都在赞里了。他们经常转文章、给别人评论,但评价可能永远是直男三连:厉害了,可以可以,666。
对了,现在还多了为 ×× 打 call。
偶尔转发个网易云音乐的链接已是最大程度表露心情的行为了。他们看似活跃,但内心真实的想法永远成谜。
“潜水者”人格
很多時候在朋友圈写的书评、分享的歌过不多久都会刪掉,世界太大了,说什么都没人听, 像在海底。
——热心读者 @A
正是看了@A 的留言,我才想到“潜水者”可能是最适合形容第四象限朋友圈人格的词——活跃度低,暴露程度高,抒怀只是偶尔,发后即删简直不要太普遍,有的干脆重新申一个小号放飞自我。
“潜水者”们其实是有表达欲的,但是在朋友圈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加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以及六度空间理论屡试不爽——诶诶诶我的高中后桌怎么和隔壁组新来的实习生是好友不得不说世界好小啊——的情况下,表达欲经常被消磨。最后,只能在朋友圈潜水。
杀伤力最强的消磨环节当属给状态分组。以下是“潜水者”分组时脑内弹幕精选:
标签 Z 可见,标签 D 不可见,但我又想让 D 标签里的某某看到.....
话说 E 和 F 是不是有小群啊,那 E 看到万一告诉 F,F 是不是就知道我分组了.....
等等,我为什么想到了交集并集补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啊啊啊啊啊选择死亡!
“恐水者”人格
斟酌字句却放弃发送,就是因为每到要点击发送了总觉得这事和别人说也没什么意思。
——热心读者@毛线
最后,来说说第三象限的盆友们吧。他们有朋友圈恐惧症,活跃度低,暴露程度也低,表达欲弱,坚信我什么都不说是坠吼滴。一年下来朋友圈不超过十条,其中五条是商业转发。你想要通过朋友圈了解他们?不存在的。
朋友圈如果是一片海,那他们就是站在岸边只让海水打湿脚腕的人。
问他们为啥不发朋友圈,得到的答案极有可能是:哦,那手机给你,你来发。
分析完四种人格,你问我是哪一类?看我朋友圈和微博就知道,当然是第一种。别人怎么看我不重要,我的自恋,哦不是,是自信不依赖他人的肯定。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聊聊你是哪种朋友圈人格,有哪些典型心态 or 经典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