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是明媚的春光
请折下第一枝夏花
送给沈从文,纪念他与纯真年代
回不去的往日时光
5.10。
谨以此文纪念沈从文先生逝世29年。
钱钟书先生说过一句话:
爱情产生快乐,婚姻产生人生。
那么当有一天,
爱情消失了,
婚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民国四大情书最后一封
沈从文《湘行散记》
沈从文是现当代文坛名气极大的作家,
在1988年曾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为《边城》,是我们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乡土文学名作。
在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高速发展。
人们逐渐享乐,沉溺于都市纸醉金迷的快感中,无法自拔。
久而久之,空虚感越来越强,集体随之越来越迷茫。
这时,有一个人脱颖而出。
他带我们拨开了城市迷雾,
走近了边陲的湘西,
更去到了只存活于梦里的现实版《桃花源》。
此时,众人透过他的笔,在他的带领下,恍然大悟:
原来,闭塞的乡村并不只有贫瘠与落后,还有着淳朴与天真。
那些所谓“城乡对立”、“两极分化”的界限,
在沈从文的笔下变得模糊:
城市人不再高人一等,乡下人也无需妄自菲薄。
有业内专家给出这样的排名,在现代文学当中,如果鲁迅先生是第一的话,那么沈从文绝对要排进前三。
对比鲁迅先生的尖锐与深刻,沈从文的作品同样给人启迪。
但他的批判与反思却建立在“唯美”之上,
是“润物细无声”的,
是潜移默化的,
更是“一切美背后的残酷与悲哀”。
回看《边城》当中翠翠的恋爱悲剧,
“爱恨情仇”这四个字只应化作两个字:
只有爱,没有恨;
只有情,没有仇。
沈从文笔下的一切,是温和而无激烈,就如他所生活的那片水域。
大部分的水,都选择顺流而下。
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只是平易近人的寻常。
沈从文自己的生活,是不寻常的。
二十岁以前,他是误闯大城市的“乡下人”;
三十岁以后,他是“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知识分子。
他在学校遇到一见钟情的“黑牡丹”,
女孩在操场上一边吹着口琴,一边独自走路。
风把她的发吹扬,也吹到了沈从文的心上。
沈从文不顾师生的差异,对女孩展开强烈追求。
在当时,写情书是一种腼腆而真挚的传情方式。
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徐志摩的《爱眉小札》,
都是情书之典范,众人效仿的对象。
沈从文也随大流,开始了自己的情书生涯。
作为独具气质的“黑牡丹”,女孩从不缺乏追求者。
她出身名门,冷静清傲,如高岭之花。
沈从文一腔痴意热血满满,从打动女孩的闺蜜,到叫校长做助攻,从书信往来到登门拜访……
四年之后,单恋终于得以结束。
甜蜜的新婚不久,沈从文因母亲病重回了老家。
小夫妻的耳鬓厮磨成了云中锦书。
那句最打动人的民国情话也随着归家的小船飘入大众视野,为你我所熟知。
在书信往来中,还有这样一句情话: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这句话,今天看来也能作为对他们婚姻的评价。
他们:
一个是浪漫的湘西诗人,一个是理智的名家小姐;
一个是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实用主义家。
妻子张兆和对婚姻更多的是传统家庭相敬如宾的仪式感。
丈夫沈从文所追求的却是娓娓而来相濡以沫的亲密。
渐渐地,这桩婚姻里的爱情消失了。
沈从文还是望着水,如镜花水月;
心里还是想着人,但那个人是谁却是我们不了解的了。
长期的分居使这对夫妻关系越加冷淡,沈从文甚至觉得妻子不爱自己了。
与此同时,他的文学作品被误读、异化,他的人生失去快乐。陷入低谷。
在他最难过的时候,孤立无援、无人在乎。
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你不用来信,我可有可无,凡事都这样,因为明白生命不过如此,一切和我都已游离。”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去世,张兆和作为未亡人开始整理出版丈夫的遗作。
这时她才说:
从文遇到我,不只是幸还是不幸。
以前不了解他,但现在,好像有些懂了。
但,悔之晚矣。
在作品《边城》的结尾,翠翠在等一个人。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
有人说,翠翠的原型,就是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