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效应是指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1980年,菲利普斯(Phillips )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的社会学家。他当时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当电视里出现自杀新闻报道之后,未来几天车祸死亡的人数会高很多,为什么呢?
你可能会觉得有人自杀可能是因为经济形势不好,经济形势不好大家就很郁闷,开车的话也会受影响,所以导致车祸更多,这可能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当你看到这种自杀报道之后心情比较郁闷,因为这个新闻非常地让人难受,导致走神,就出现了车祸。
当然这都有可能是原因,但是菲利普斯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车祸的性质变了,比如说以前致命的车祸,很多时候是车撞车,好几个人都在这个车祸里面。但现在发现很多致命的车祸都是单个人造成的,更容易撞到树上,或者是同一类车祸死亡的概率会高出4倍,这听起来就有点奇怪。
菲利普斯还发现,如果新闻报道的是一个20岁的大学生自杀了,你会发现出车祸死亡的也是二十几岁的大学生;如果新闻报道的车祸是一个60岁的妇女,你会发现车祸里面更加容易出车祸的也是60岁的妇女。
最后菲利普斯觉得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他说的维特效应。什么叫做维特效应呢?大家肯定听过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做《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的主人公叫维特,他最后自杀了。这本书当时在欧洲非常受欢迎,看了这本书之后很多人都很郁闷,自杀率提高了很多,最后导致在欧洲一些国家这本书变成了禁书,这就叫做维特效应。
也就是说,菲利普斯怀疑看见别人自杀这种报道之后,那些车祸其实是自杀。自杀会给家庭带来不好的影响,尤其是有宗教的原因,而且自杀也没有保险。如果是一起车祸的话,由于有保险,还会给家里带来一些收入。
其实菲利普斯也研究了一些自杀的数据,发现平均每个自杀报道会导致未来两个月自杀的人数增加58个人,也就是说一个自杀报道本身可能导致更多的死亡人数。所以你看,人们连自杀都会模仿,可见羊群效应的影响力有多大。
那为什么我们会有羊群效应?为什么在进化的过程中这种羊群效应曾经帮助过我们生存和繁衍后代呢?
举个例子,以前欧洲是没有玉米的,它是从美洲引进过来的,后来玉米在欧洲非常流行,尤其是穷人会吃很多玉米,因为玉米容易生长。穷人很多时候90%的食物都是从玉米来的。但是玉米里面缺少一种维生素,叫维生素B3。如果你长期只吃玉米的话,可能就会由于缺少维生素B3导致一种糙皮病,当时欧洲就有很多人得了糙皮病,上百万人死了。
那为什么美洲人没事呢?在美洲,那些原住民是怎么做玉米的?他们在做玉米之前,会加一些树皮的灰烬或者是贝壳类的灰烬,然后再去做玉米。加了这些奇怪的东西之后,会产生一些化学反应,就会产生维生素B3,这个时候再去吃这些玉米就不会导致糙皮病。
但是后来有些科学家去问那些原住民,为什么你们做这么奇怪的事情?那些原住民就说,这是我们的传统,没有人知道是由于维生素B3的原因。如果当时一些特别有批判精神的原住民说这些东西完全是封建迷信,我就不用这些东西,那可能他就会被淘汰掉。
所以很多时候,尤其在远古时期环境简单,你跟着你的祖先、长辈盲从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可能就是最适合生存的。但是现在不一样,现在环境复杂了,你如果盲从有可能会犯错,这就是错配,但是当时犯错的成本相对比较低,你特别有批判性反而不好。
那你可能会说,我不盲从,我把这些知识记载下来,一代一代往下传不就完了?其实这在远古时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那个时候语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记载就更不行了。所以说那个时候盲从就是一个最好的机制,你的祖先、长辈做什么你就直接跟着做什么。
而且那个时候环境简单,就像前面说的,犯了错带来的成本没有这么高。所以你能想象,那个时候没有盲从心理的人反而不容易存活下来,这也导致了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还是有盲从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