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日(每日mark)星期六 广州
这一周的经验性家庭治疗的读书笔记是写得相当认真的,感觉只要认真读就会有共鸣,有疏通和加深对自己个体经验的理解。
一、经验性家庭治疗的起源和基本假设:
经验性家庭治疗的起源:发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此时此刻的心理体验。与其他家庭治疗不同,它更关注情绪体验而不是家庭中互动的动力。如今系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个体的喜怒哀乐已经被人忽视,它提醒着我们不要忽视系统中的自我。
经验性家庭治疗基于的假设是:对情绪的压抑是家庭问题的根源。他们希望帮助人们放下防御性的恐惧,并表现更强烈更真实地情感。经验性家庭治疗纠正了原有家庭治疗中仅仅关注行为互动模式,认为“否认冲动和压抑感受是家庭问题的根源。”对于功能不良的家庭来说,她们寻求的不是满足感而是安全感。
人们自我实现地需要与社会压力相冲突,社会的强制约束力驯化了人们的本性,使人们服从集体生活。不幸的是实现自我控制的代价是“过分的压抑,”家庭增强自我控制以获得平静祥和,保持家庭神圣化,并依赖这种家庭神秘感,使得孩子疏离自己的真实体验。
二、理想家庭和经验主义强调的人类本性。
在理想的情况下:父母对孩子不过度控制,允许孩子在一个支持他们感受和创造性冲动的氛围中成长,家长欣赏他们的孩子,接纳他们的感受,并认可他们的经验,鼓励他们充分体验生活,尽情表达各式各样的情绪,任何特定的家庭结构都不如培养自然开放的的体验重要。
经验主义者强调人类本性的感受面:创造性、自发性和情感真实性,以及在治疗中强调情感体验自身的价值。经验主义者有着共同的人本主义信念:每个人天生资源丰富,如果任其发展,她们将会具有创造力、爱和创造性。因此治疗的任务是打破防御性、并释放人们内在生命力。想起欧文亚隆说的,他要做的就是把一些障碍移开,让这棵小树自由的生长。
突然意识到这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作者倡导的:相信孩子有自尊的能力,有想进步和向上的欲望。而不是假设孩子天生就是有破坏性的,是不想变好的如出一辙啊。居然是心理学的某一个流派的某一个假设理念,有点感谢自己接近越来越多的知识。烦烦最近也是又乖又调皮的,显然他是这个理念下成长的非常健康的一棵小树苗。他都要上托儿所了,在接受这个决定后,我突然有点期待每天要接送他上下学的过程了。
三、经验性治疗中强调内心声音人格化
在这一章节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经验性家庭治疗推崇将“来访内心的声音人格化,然后运用一系列的心理剧技巧将她们重新整合起来。”在内部家庭系统模型中,内心冲突的声音被人格化为亚人格或者一部分,如“第二个部分是什么?它跟你说了什么?它在害怕什么?”“也许正是愤怒的部分常常会阻挡同情的路。”
比如家庭雕塑(family sculpting):治疗师要求一谓家庭成员将其他人安排成雕塑,形成一个戏剧性的场景,这样可以形象的描绘出每位家庭成员眼中的自己和家人在心中的位置。家庭雕塑也用来演示过去的情境:“想象你站在小时候的家的签名,走进去,说说通常会发生什么事情。”或者夫妻轮番扮演哑剧,告诉另一半会怎么做,想象自己会用什么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如警察和罪犯,并与火,”想象试图解决某个问题时,这些符号会起什么作用。
另一个表达性练习是家庭艺术治疗:通过一些列的家庭绘画,包括“联合家庭涂鸦”:每个家庭成员对家庭进行一个速写,然后将家庭成员的画合成一幅画。家庭木偶会谈:用来放大家庭个体之间的冲突和联盟,木偶也为象征性交流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方式,比如孩子用恐龙来代表他的愤怒。“扮动物、讲故事”(animal sttribution storytelling technique):让家庭成员给每位家庭成员赋予一种动物的角色,然后用动物角色编写一个故事。“典型的一天会谈”(typical day interview):要孩子去挑选这一周中典型的一天,在一堆娃娃或木偶中跳出一些来代表家里的每一个人。让孩子用娃娃或木偶演示家庭成员在哪儿,以及这一天她们都干了写什么。
角色扮演(role-playing):肯普勒鼓励父母通过角色扮演演绎儿时的情景。妈妈可能被要求扮演她还是小女孩的事情,爸爸可能被要求想象自己是一个小男孩,且被困在和自己儿子一样的困境中;如果那些人不在现场,可能会用格式塔的空椅子技术(empty chair technique):可以对着一把空椅子想象成自己要诉说的那个人。
四、经验性强调重新面对真实的情绪
萨提亚强调破坏性交流会带来窒息的感受,并指出有四种不真诚的交流方式:指责型、讨好型、打岔型和超理智型。这种不真实的交流方式背后蕴藏着低自尊,如果人们认为自己不够好,就很难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害怕感受他人的情感。当依恋关系的安全性收到威胁,人们通常的反应是愤怒——不行的是这其实是一种抗议,这背后明明表达的是需要,却会让其他人更加疏远,而不会得到她们所期望的反应。
依恋伤害是一种创伤性事件,如果未能及时处理,会产生持续性的负循环和依恋的不安全感。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为什么夫妻吵架不能隔夜,恋人不要冷战啊。
家庭治疗师会对防御机制进行适当的侵略以促进来访者进行情感表达。一般刚接触经验性家庭治疗的人会误解:家庭是脆弱的,治疗师必须小心翼翼以避免破坏它。然而事实恰好相反,有效的治疗需要强有力的介入——情绪性的体验是力量来源。
其中有一个存在性邂逅(exisential encounter),认为这是精神治疗过程中的基本力量。这种邂逅意味着家庭治疗师在治疗期间就是家庭的成员之一:邂逅必须是双向的,治疗师必须 是有血有肉的人,且能运用自己对家庭的影响来促进改变的发生。
情绪焦点夫妻治疗:揭开伤痛与长期隐藏在愤怒和退却的防御性表达背后的渴望,进而帮助夫妻理解这些情绪是如何在关系中产生的。“通过打断夫妻的争吵和对她们当下的感受进行反馈,帮助缓和直接的敌对,并聚焦此时的体验,而不是对方的罪责,并指出她们是如何在情绪的驱使下逐步陷入恶性循环的。”使得夫妻逐步意识到,情绪化的反应与她们的期望是背道而驰的,这使得她们可以感受到并表达出在争吵下面的情感。当家庭成员争吵的时候,她们会被自己的防御牵着鼻子走,她们不会说“我感觉很受伤,”而是说“我这样发疯都是因为你。”
情绪焦点夫妻治疗的目标就是帮助重塑安全依恋关系,帮助伴侣重新认识到她们在依恋关系中主要需要的是什么,将这些需要公开直接的向伴侣直接表达出来,并意识到伴侣的需求和做出恰当的回应。(这不就是我们一直烂大街的倡导:女孩子直接说你要什么而不是你猜我要什么吗哈哈哈,所以说不容易做到啊,因为它已经是专业心理工作中的要给治疗目标啊。)
情绪焦点夫妻治疗的第一个阶段是消除恶性循环:确认负向互动循环模式,找出不被承认的情感,从依恋的需要的角度重新阐述问题。
五、经验性治疗强调治疗师的人格魅力
经验性家庭治疗中没有技术,只有人。治疗师的人格是治疗中的一种有效力量,在治疗中治疗师做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是谁?利用自身资源做出改变,经验性家庭治疗的工作目标是情绪上的幸福感而不是问题的解决,治疗师需要用到自身真实的人格魅力以及多种情绪表露技术。
萨提亚是一个我很喜欢的人本治疗师,她具有高超的交流能力。很有交流的天赋,既有温情,也有积极的阐释和交流。萨提亚很喜欢用触摸,帮助家庭成员关注彼此之间的联结,而不是心理和系统的力量将她们分开。
惠特克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治疗师,早期会刻意用一些古怪的方式,比如在咨询过程中睡着,谈论自己的梦境和性幻想。但是随着治疗师的成长,他后期没那么精进,会更多的选择倾听。一般大家刻板印象的是治疗师比一般人怎么样怎么样blabla,其实如果把治疗师理解为一个从事心灵行业的职业,它的成就感与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关系的。所以治疗师在每一个精进的过程中不就是要一直原谅自己的各种相对的年少无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