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非常晦涩的一本书。
相同的主题,还不如看看中医心法类关于身心的部分。
西方重理论重研究重逻辑思维,可惜这些都是人性的细枝末节。
如果不是之前精读过一些中医中关于身心健康的书,完全不知道这本在说什么。
这会儿看完感觉似懂非懂,想写读书笔记又无从下手,想着要不要再看一遍不但提不起兴趣,而且觉得浪费时间。
相比之下,李辛老师的《儿童健康讲记》讲得更透彻简单易懂实用。
书的质量好坏不就取决于此吗?!
透彻,省去了自己苦思冥想的功夫。稍稍整理便可自成体系。
简单,想把复杂深刻的东西说得简单,可不是一两年的功夫,大道至简也不是凭空而来的。
易懂,才让人有热情一读再读,且每次读都有新感受新收获。
实用,这点最重要。说了那么多理论,举了那么多例子,然后呢?没了……很多书的通病就在于此,告诉你原因,告诉你需要改变的迫切性,告诉你这个理论多么多么正确,却不告诉你如何去解决。就像一个医生,把你得的病的前世今生都讲给你听了,就是不开药不给治疗方法不给调理建议。除了增加焦虑和谈资,知道这些信息有什么意义呢?
最能引起共鸣的反倒是后记里的那些话。
养孩子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养。
因为这是我们唯一一个无法推脱的、终生学习的机会。
大部分父母都是想尽可能做好的,这是成长的最大动力。
说到底,养孩子归根结底,最得利的还是自己的成长。
也许我们童年不完美很痛苦,我们不希望孩子也体验到同样的感受,但很可惜,重复不可避免,一部分的过去注定要重复。
但如果我们勤于观察,积极行动,重复就变成了机会。我们有了穿越的机会,回到儿时受伤的瞬间,治愈自己,成长起来,我们因此变得更完整,与孩子的互动也因此更良好。
通过教育孩子,理解了自己的不完美,甚至也理解了我们父母的不完美,这也是积极的一面。
如果我们儿时未得到良好的连接,长大后思想会僵化,而情商是灵活性的同义词。通过育儿,重新与儿时的自己连接,生活也会因此更开阔和充满活力。
说真的,最近带孩子带得特别累,想来还是因为对她有了期待。如果调整心态,明白带孩子终究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应该就心甘情愿得多了。
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