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钟晓芹那样”、“顾佳好厉害哦”、“王漫妮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当听到办公室一群30+的同事在讨论热播剧《三十而已》时,我并没有多大兴趣,可能自恃未到三十,没有必要去看一些未来不可能遇到的故事。可能担心这剧跟其他所谓都市情感剧一样,营造一个励志的人生,让人们去信仰,无畏的自信。人生没有那么容易复刻,单纯的是不想让别人的人生来定义我自己的人生。
可最后,我还是陷进去了,实实在在的把《三十而已》看完了,值得庆幸的是我并没有被它抢先看结局的设置所诱惑,没有浪费点播费,反而把我原有的腾讯视频VIP取消了。对,义无反顾的取消了。原因是我不想成为那个不发光的钟晓芹。一个快三十岁已婚的女人,平平淡淡的三十年,没有什么特别追求,就喜欢追剧,虽然人生也是快乐的,但她的快乐是建立在从小到大都是被保护的环境。而我,一个标准90后,还没到三十,但掐指一算也快到三十的女人。没有钟晓芹一样的本地户口,没有房子,没有婚姻,没有成功的闺蜜,有的只是比钟晓芹年轻几年的资本,所以,我决定还需要把煲剧的时间也省下来才足够我拼,才足够等我发光。
有同事问我,有没有在剧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有?没有?。不是特指哪个角色,我属于是王漫妮的背景,钟晓芹的人生状态。我在之前信奉的是开心就好,不争不抢,随遇而安。但是看到努力且目标明确的王漫妮最后的职场结局也并非顺利时,我也会思考,随遇而安的结果是不是就是淘汰,答案,是。面对飞速发展的21世纪,职场拼学历拼经验,我等到要被淘汰的那一刻可以拿什么安身立命呢?
剧中有个台词,钟晓芹说的“眼前的一切,不过三十而已。”。“三十而已”,对,如果我能活到九十岁,三十岁也不过是我生命中的三分之一,未来的路长着呢。可是,“而已”一词的背后需要的是多少的底气才能说出“而已”。三十岁,意味着人生活着三十年,阅历有沉淀,思想成熟,在职场或着情感上已经走上了轨道。而已的底气,要么我事业已经上升到不一样的层次;而已的底气,是我家庭已经稳定,有儿有女幸福生活;而已的底气,是我自立并且可以享受自由。如果只是把三十看作而已,先要看看自己的底气在哪里。
曾经也有和朋友一起讨论过,“你会焦虑吗?”,会。即使一个生活的多快乐或者多成功的人,总有自己的焦虑。
我焦虑,自己的职业生涯是不是继续这样走下去?我曾经想过的理想工作要不要去挑战?不可否认作为一名女性,二十五岁之后三十岁之前都会在职场上被有色眼镜对待,会考虑你婚育情况,会考虑你拼搏的精力。虽然劳动法给了女性就业很多的保护,但这并不代表能改变职场对女性年龄段的考量。
我焦虑,面对逐渐年迈的父母,自己是不是已经做好了为他们养老的准备?自己还未成家,家里的长辈是不是会着急?要么好好挣钱,要么好好结婚。不然一个三十未婚又事业无成的女人或者男人就会被世俗嫌弃。我们喊过不将就,但我们何曾不期待,曾经的校园恋爱没有结局,曾经的甜甜蜜蜜没有走到最后,慢慢地步入了剩女行列。
我焦虑,能否在自己在自己三十岁以前把所有事情都妥妥当当的安排,当自己三十岁的时候能轻松的说一句“不过三十而已”。
这些焦虑,在面对家人或者亲友时会偶尔刺激比较大,但那股刺疼过了后还是快乐的做自己。看完这部剧后这种焦虑更清晰,更真实了。
剧中还有一句话“最先感知到三十岁的,也许不是我们的身体,也不是精神,而是物质。比起情感的不安,物质的困顿才时时刻刻勒着你的脖子。”
钟晓芹的离婚后豪气生活、王漫妮南漂的生活质量保障、顾佳为家人提供的各种品质生活,全部的东西都是基于物质基础,金钱底气。如果没有这些,不要说自己和剧中人物很像,没有这个基础,遇事和处事的方式都会不一样。细想,还没有成为成功人士的前提下,我们所焦虑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物质水平高低导致的问题。
所以看完这部剧后,我又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二十几年的路,再看看自己未来的可能性。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也有了更清晰的追求,这是我通过这部剧最大的收获。
并不是学习顾佳碾压小三的态度,不是学习钟晓芹写作成为百万富翁的职业规划,不是学习王漫妮敢拼敢闯的作风。而是从他们身上审视自己,看看他们在三十岁遇到的事情,换做自己会怎么解决?有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未来会不会有这样的故事?是否具备和他们一样的条件?如果都是否定,那么就要看自己如何去让自己在距离三十岁前的这几年让自己的底气强大起来,遇到比他们更坎坷的情况,我们可以不至于狼狈,不至于痛苦的过往后三分之二的时光。
目前25+的我,快乐但也难。经济它总有一天会好起来,但是我的年龄不会倒退,我的时间不会重来,我需要在别人戴有色眼镜之前,先涂好防护色。只能督促自己,鞭策自己。
我希望到了那个时候我可以掷地有声的跟自己说“不过三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