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喝茶中享受时光,在喝茶中体验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在喝茶中参禅悟道培养觉知力,在喝茶中沉淀更好的自己。上一篇讲了品茶的第一阶段“以口品茶”,此篇讲讲品茶的第二阶段“以韵品茶”,通常一泡好茶都有明显的韵感,有的韵感向上,从口腔冲向鼻腔的各个空间各种层次的茶香。有的韵感向下,从口腔滑至喉咙顺滑滋润甘甜再反涌至口腔,如同茶叶的灵魂入水在口腔上下游动。
所谓的“韵”,在生理学上是嗅觉的感知,加上回甘。嗅觉区的韵是最重要的表现区域,在鼻腔中的层次感与空间感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款茶的好坏。人有一千个嗅觉接受器,把不同的嗅觉接收器组合在一起会感知到三千到一万种不同的气味,比味觉大很多,所以茉莉花的香气,不会是一个点或一条线的表现,而是整个鼻腔都充满着的空间感。丰富层次感的茶香在一呼一吸的带动中,不断产生的香气直至大脑皮层,这是好茶韵带来的美妙品赏。
“韵”是一个非常个人的体验,老茶客们也都有自己的解释和看法。今天的冻顶乌龙之“喉韵”,安溪铁观音之“音韵”,熟普洱茶之“陈韵”,武夷岩茶的“岩韵”,岭头单枞之“蜜韵”,黄山毛峰之“冷韵”,西湖龙井之“雅韵”。一般茶友入门时莫衷一是,会遇到无法单一法则去辨识一款茶“韵”好坏的困境,甚至,每一个茶区不同茶农对“韵”的解释也并不相同,例如武夷山的茶农们,对“岩韵”的定义看法各不相同,外行更容易雾里看花。所以,我们最基本的在人体一致的生理感受上,结合香气、滋味,层次感、持久感等一款好茶的要求,用于各种茶叶“韵”的评判。
如何以韵品茶,品茶是一种记忆的训练,是在脑中对于气味数据库的建立。而数据库的建立,在于是否用心,将不同的茶汤滋味,纳于记忆体系。在建立数据库初期,多尝试绿茶,黄茶,白茶,青菜,黑茶,红茶不同的滋味,了解不同类的特征,有利于自己对于韵的理解。品茶的秘诀就是多喝茶,最好三四茶友一起切蹉,多与有经验的茶友交流,会更快地找到答案。
韵品第一式,闻香和汤香,茶叶在茶汤以外的香气有三种,干茶香、湿香与杯底香,不论闻茶香的哪一种,先浅浅地闻着香气,试着记忆香气的特征,再深吸气,把茶香尽吸入鼻腔深处,感受香气从鼻腔进入大脑的感觉。在韵的阶段,干香的气味具有较上的意义,如喝茶前所闻到的香气,能否入水呈现在汤香中,比如干茶时闻到的花果香,在茶汤中还是很自然的花果香,前后一致,如果略有差距,有时经过水的修饰,变得更加饱满圆润清新。如果差距千里,香气不一致或香气不溶于水,香气与茶汤分离,且是一款不值得喝的茶。杯底香是一款茶内含物质和耐泡的表现,内质丰富的茶,杯底留下韵味悠长的香气,五泡后杯底香依然明显,是好茶自然成分的表现。
韵品第二式,呼吸与层次感,一款茶入口后,茶汤在口腔面和壁中来回游走,好茶能在整个口腔形成覆膜,通过一呼一吸让茶韵充满口腔向上冲至鼻腔,产生两种以上的气味,气味便有了层次感,很多好茶有多层次的气味交替,也有单一气味厚薄不一的强弱层次感,都表示茶韵厚实。比如我们喝生普时,花香果香糖香层次感,喝熟普时醇厚的木香浓淡层次感。
韵品第三式,回甘和余韵,茶入口中,一杯接一杯,一直满口芳香,开口闭口也全是茶香,茶汤经过喉咙,三杯下去,喉韵饱满上涌,喉咙回甘滑润,喝一道茶,一整天口腔唇齿留香,口水泉涌,茶香回肠,这是茶质丰厚的好茶,一般在古树茶中犹为持久。反之,如果余味无法留在口中,则是一款让人不想喝的普通茶。
带着对茶韵感知的喜悦,像是化身为芳香分子,悠游于口腔、鼻腔与喉腔的三度空间,茶的世界突然辽阔起来。不掩饰自己对茶满溢的兴致,总是喜欢成天地与茶友们把茶喝到醉,沉沦于这种天人合一愉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