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偶刷抖音时被强烈推荐的一本书,听着介绍挺吸引人就把它收入了囊中。这本书很快就读完了,它一点也不像它的名字看上去让人觉得深不可测,本书言简意赅,表达清晰,该说的都用很简朴的话说清了,想表达的也都很明确的表达完整,条理通顺,逻辑缜密,确实没什么可吐槽的地方。与其说这篇是我写的读感,倒不如说是我做的读书笔记更为妥帖,因为作者已经把他的领悟写的十分的透彻,而我能做的也仅仅是摘抄一些我喜欢并且认为有用的、能和大家分享的文字,然后顺带表达一下自己小小的感悟而已。
我们先来看看这本书的书名,《底层逻辑》,什么是底层逻辑,简单说下我的理解,底层逻辑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那“宗”是什么,宗就是根本。书上开篇说:底层逻辑是我们在面临环境变化时能被应用到新的变化中从而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方法论。我大概可以翻译一下,我自嘲自己好像特别热衷于翻译别人的话,我大胆揣测他应该就是在教我们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吧。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架构非常清楚,五个章节分别为: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个体进化的底层逻辑、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和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下面我就分章节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章、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本章开头作者就抛出了三种“对错观”的阐述,一下就吸引住了我,我也转述与你们听听。他分别把这三种“对错观”称为,法学家对错观、经济学家对错观和商人对错观。所谓法学家的对错观就是谁证据确凿是谁的错,经济学家对错观是谁社会总成本低是谁的错,商人的对错观是谁损失大就是谁的错。他还举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方便于我们理解,例子是这样的,坏人A诱骗好人B进入C的没有门锁的工地,B失足摔死了。问这是谁的错?很明显,在法学家眼中肯定是A错了,因为黑白是非很分明,A是坏人;但在经济学家的观点中就变了,因为整个社会为避免B被A诱骗进入C的工地要付出的成本,比C把工地的门上锁的成本要高的多,所以如果以后工地拥有者都能把门锁上那这样的惨剧就会大大减少,所以他会认为是C的错;而商人的想法和以上两种人的观点又有偏差,他会认为B都死了,不管让谁承担责任B都无法起死回生,从个体利益最大化角度看就是B的错,他就不该进入那个工地。确实,这三种“是非观”都应该存在于我们心里,但我认为它的核心关键是要看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观点和怎么用,这是我的一点拙见。于大是大非面前我们还是要用法学家的是非观,黑白很分明的事就不要强辩,杀人放火你绝不能责怪被杀的人命运不济,只能怒斥行凶的歹徒灭绝人性天理难容;于小仇小怨上,能用最小的成本去解决问题才是正确的选择,根本掰扯不明白的事就不要浪费精力和时间;而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商人的对错观最贴合实际,如果一件事已经让你损失的太多,那就要引起你的关注了,因为很可能你正在犯错而不自知。
人生的三层智慧:博弈、定力和选择。作者的排序是这样,博弈是第三层智慧,定力是第二层智慧,选择是第一层智慧。但这好像和我的排序略有不同,如果是我排序,我会把定力放在选择的前面,因为很多事不是你选的不对而是你选对了也坚持不住,而定力我认为是可以通过培养得到提升的,但是无论多智慧的选择也是包含了一定被命运捉弄的概率和不确定性,所以做为智慧的第一层我觉得定力应该首当其冲,定力是基础、是基石。在有了定力的保驾护航后,所有智慧的选择才有了保障和持续的可能,再正确的选择半途而废也不能称之为智慧了。当然,选择也是十分重要,学会选择常常就是学会放弃:选择一个,放弃其他。选择有时比努力更重要,但放弃有时候比选择更重要。我们应该勇敢选择,然后享受好处,承担坏处。人生的悲剧,往往来自看看前方,又想想后方,最后无路可走。对于博弈,书上有这样一段话:天黑路滑,社会复杂。江湖险恶,人心叵测。我们需要博弈,更需要博弈的智慧。也许最明智的处世之术就是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世沉浮。确实,即便我们知晓所有的戏码,也无法估量人心的疯狂。我们需要博弈,但博弈也各有不同,零和博弈是博弈,共赢的博弈也是博弈,我们应该在双向奔赴的前提下毫不吝啬的向共赢展开双臂,否则,我们就更要有不畏不退去面对零和博弈的勇气和后果了。罗曼·罗兰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第二章、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首先,我们要清楚几个概念,那就是事实、观点、立场和信仰的定义。事实,是独立于人的判断的客观存在;观点,是对事实的看法;立场,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信仰,是完全自洽的逻辑体系。那么,我们在与别人探讨甚至争论的时候,我们所要表达的到底是哪个逻辑,就要先问问自己心里是不是清楚了。事实是不可撼动的客观存在,天黑了你不能说天还亮着,如果你说天还是亮的那你在别人眼里就会像个傻瓜,会被人嫌弃和嘲笑。但如果有人说今天有些冷,你当然有权利表示不认可,你就觉得今天是暖和的,这是你的感受,可以不同于别人。而立场……一个人,别人都说他不好,但你可以一口咬定他就是好,为什么,因为他对你好呗,他对别人不好自然别人就不会说他好,但站在你的立场,他就是好的,而且是特别好。信仰,书中用了自洽这个词,我觉得很得当,自洽什么意思,自洽就是能够自圆其说,至少自己不认为是有错的,完全可以说服自己的认知。于是,我便有了以下的总结:是事实就不要狡辩,狡辩你就是白痴;是观点可以自辩,只要是观点就有说服别人的可能;是立场可以强辩,因为立场不需要对错只论输赢即可;是信仰可以不辩,因为每个人的信仰都有可能不同,况且还存在本身就没有信仰的人。牛不喝水强摁头,摁着头能喝下水的可能也只有牛,人,都是会反抗的吧。
“为什么地球是圆形的”你会怎么回答?书上写了三种回答。1、因为万有引力,它让所有物质尽量保持最短的距离。2、是为了让走散的人再相聚。3、因为经历的时间太长,被岁月磨平了棱角。这段出现在书中是作者为了写“如何防止被‘为什么’洗脑”这个标题做的铺垫,可我忽略了重点,只专情于这个有趣的问答上了。是为了让走散的人再相聚,我很喜欢这个说法,它不仅浪漫而且让人动容。我也试图想回答这个问题,但脑子空空如也。我有点责怪自己为什么想不出这么温情的答案,后来想想,也许我骨子里就不是什么情深意厚的人吧,但我又迷之向往,总是会被这样的文字打动。怎么说呢,我愿意自己成为一个懂得情谊的人,但我不愿意自己被情义所困所累所扰。
变量、存量和流量。变量是系统中变化的“要素”,变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旦加上时间轴,变量就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存量和流量。理解存量和流量有什么用呢,书中又举了个生动的小例子。男女朋友吵架,开始的时候是吵完了就好,好完了再吵,因为这个时候的感情还有存量,这个存量尚可维持吵架造成的情感流出量,但是如果一直不关注情感存量呢,那早晚感情会流干,最后只有分手的份儿了。书上说,要懂得用“流量”来管理“存量”,流量改变存量,存量改变世界。我觉得这句话真的可以好好揣摩揣摩,揣摩对了我觉得可以施展在很多地方。
增强回路。比如,你越有知识,积累新知识的能力就越强。积累新知识的能力越强,你就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就更能理解新知识。如此不断增强就是一条正向增强的回路。再比如,你越有信用,别人越愿意和你合作,别人越愿意和你合作,你就能积累越多的信用,就越有人和你合作。如此不断增强,这也是一条正向增强的回路。以上两个比如都是书中的文字,这就是我为什么推荐这本书的原因,理论可以高深,但你得让人听得懂,如果不能把看书的人讲明白那书的内容也会大打折扣。看完这两个比如,我就明白了,其实作者大概是想表达正确的事、有益处的事就要持续的做下去,而持续的结果就是好处会成倍的增长。这让我突然联想到写书评这件事上,现在看码字是没什么短期收益而且还很浪费时间,但我总觉得这是对自己有帮助的事,所以我会义无反顾的坚持下去,这么看来,我不仅是增强回路的信奉者还是增强回路的落实者,希望吧,有一天我也会是它的受益者。书上说,真正的高手看上去都很傻,但他们会把正确的事情重复做。我的朋友也说,她曾经向身边的学霸请教考试的问题,学霸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是经过无数次实践后得到的真理啊。
第三章、个体进化的底层逻辑。把工作当成玩。“剁手”买东西、逛街看电影,这些娱乐都很有趣,但同样不创造价值,虽然能让你获得短期的满足,但是会消耗大量的资源,甚至会让你陷入长久的空虚。于是你常常心怀愧疚,渴望改变,但总是游走在满腔热忱和因循苟且之间:知识的匮乏使你害怕爱阅读的人,因为于他们相比你总是相形见绌,于是你便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有时大半年过去了,斥巨资买的精神食粮也没能吃上几口;啤酒肚、水桶腰让你无地自容,你下定决心要瘦出天际,不瘦10斤不换头像,于是下载了Keep App,办了健身卡,还请了私教,结果只坚持发了几天朋友圈就销声匿迹;同事升职涨薪让你妒火中烧,你决心要超过他们让老板也对你刮目相看,于是你买了一堆课程,但才看了半个小时就昏昏欲睡。很多人都是这样吧,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以上文字不是我写的,全部是书上的原文,但看到这些文字我乐的合不上嘴了,这说谁呢,特别是那句: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作者在这个篇幅是想介绍玩和工作的四个象限,上面的文字介绍的就是第四象限,叫消耗的玩,你看介绍的多么透彻。其他三个象限,分别是枯燥的工作,枯燥的消耗和工作即玩。肯定了,作者当然推崇的是工作即玩,就是让你把工作当成一种快乐,我也一直认为如果可以把爱好变成工作那简直太幸福了。我想起曾经遇到的羽毛球教练,他就是乐此不疲的经营着他的事业也是他的爱好,虽然每天要到处跑但看不出一点辛苦,反而能感受到他的满足和快乐。在舞房教跳舞的老师也是如此,跳着自己喜欢的舞就把钱赚了,这些都是典型的把爱好做成了事业,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但是对于朝九晚五的我们,好像很难找到如此快乐的出口,重复且枯燥的工作年复一年,我们在周而复始中似乎已经麻木了。但我是见识过在工作中干劲十足的人的,这些人的干劲真不是逼出来的,而是自发的,发自内心的要做事,我觉得他们的动力来源就是把工作当成了事业,要用心去经营。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应付其实完全是个人选择,你是想把事情越做越顺还是想得过且过,其实结果都会反噬到自己身上。所以,我觉得聪明人都不会应付工作,因为最后应付不了的都是自己,与其领导不满意自己也吃瘪,这又何必呢。于我这样一个不知道事业心是什么的人而言,我没想过自己要站多高也没有任何目标,但我自认为我对工作是认真且上心的,我会把我的工作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当然,我也允许自己能力有限,能力确实分大小,你得承认能力这东西真不是拼时间拼认真就一定能上去的,如果干不了上难度的事,但最起码能力范围内的事是一定要做好的,因为我知道一点,你应付了别人最后难受的就是自己,我就是不想让自己难受就这么简单。
让自己发生改变,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好人。黄渤曾经说过,他还没有成名的时候到处跑龙套,碰让的人几乎都是冷脸,不管你干的好不好似乎都不对。但是成名以后,你会发现世界都改变了,身边的都是笑脸,就是你拿瓶水都有人过来嘘寒问暖觉得你受累了。在此我要做笔记了,书上的总结让我无比赞同。原文:当你觉得生活中到处是“烂人”时,那是因为你生活在烂人的圈子里。你要做的,不是改造那些烂人,更不是要变成比他们更烂的人,而是要让自己不断“涨价”,让自己配得上更好的圈子。一个人痛苦,是因为他没有高度和格局,高度不够,看到、听到的都是问题。格局太小,纠结的都是鸡毛蒜皮,算的都是家长理短。你站在一楼,有人骂你,你听到了很生气。你站在十楼,有人骂你,你听的不太清楚,你还以为别人在和你打招呼。你站在一百楼,有人骂你,你根本看不见、也自然听不见了。蚂蚁和巨龙没有交集,蒲公英的种子与天空中的彩云难以相遇。他们分在不同的世界,永远不知彼此。不是每个人都配做你的对手,不要在不值得的人身上花时间。作者已经写的够好了,我还能说什么呢,想来想去我就只能另辟蹊径从找对象这个角度再多说一句作为补充了。如果你想找到那个属于你的Mr. Right就要先问问自己是不是那个Miss. Right,因为只有相配才能相遇,只有相配才能长久,如果你对另一半是有要求的,那你最需要做的就是先来审视一下自己,看自己是否达已经达到了给对方设定的标准,如果没有那就要努力了,努力向着自己设定的标准去改变。
第四章、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边界感的本质,是对所有权的认知,关系再好也不能越界。书上说“你要知道,什么是你的,什么是他的。你在你的范围内做事,他在他的范围内做事,如果跨越了边界,就需要征求对方的同意。大家一般都分的清楚物品的所有权,但是,时间、隐私、权利……这些无形东西的所有权,很多人却分不清楚。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边界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让人不舒服的举动通常都是因为对方越界了,所以,我们要时刻训练自己的边界感,注意不要侵犯别人的边界,这是一个成年应有的基本修养。否则,没有边界感的人即便长大也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巨婴。”对于边界感这件事,可能是我需要反思的问题,我觉得我好像真不是边界感很分明的人,因为我经常胡言乱语甚至“胡作非为”,很多时候自己说出的话是深了浅了远了近了都不太自知,但我又很敏感,对于别人给出的反应我能马上回过神来自己好像说的不好了。其实我是想过解决这个问题的,我现在能做的就刻意要求自己,对不喜欢的人不要靠近,对有风险不合拍的人要少接触,而喜欢和合拍的人就先放任自流了。毕竟,太泾渭分明也有点没意思了吧,如果是我,我会对喜欢的人把边界放宽,给他们多一些更随意的空间。
第五章、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命运共同体。“如果给员工涨50%的工资,他愿意去做一件事,那么你们是利益共同体。如果给员工降50%的工资,做成可以享受500%的收益,他愿意接受那么你们是事业共同体。如果给员工降50%的工资,另外再让他投入500万,做成可以享受5000%的收益,他愿意接受那么你们是命运共同体”。曾经有人和我聊天,说忠诚比能力更可贵,我当时没有立刻反驳,是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忠诚在职场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这件事,我又不能直接说忠诚是不可贵的,但我心里确实不太认同他的说法。我觉得员工与企业是双向奔赴的关系,一个员工之所以会留在这个企业一年两年十年甚至几十年并不是因为单纯的忠诚,更不是因为对哪个领导盲目的个人崇拜。而是,企业认同了你的价值并愿意为你的价值买单,同时这个价值你也一样认同,这才是一个员工留下来最根本的理由,双向奔赴。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干了二十年的老员工突然离职,你说他是变心了还是不忠诚了好像都不对味儿吧,如果他认为自己值100万企业只认为他值50万,那你说到底是谁辜负了谁呢。留下的人或许是觉得这里是最好的选择但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还没遇到更好的选择,不是么。所以,我觉得忠诚这个词放到职场是很不恰当的,还有点矫情和情感绑架的意思。但我是认同另外一个词在职场出现的,那就是“归属感”。如果一个企业让员工有了归属感,那本身就说明至少在员工心理企业是得到很大认可的,归属感是个互惠互利的好事,企业为员工带来安稳和憧憬,员工也会为之努力和拼搏。书上说,员工与企业谁也不需要对谁忠诚,大家真正需要忠诚的是那个共同的梦想,共同的诗和远方。我无比认同。
读完刘润的这本《底层逻辑》,我觉得自己受益良多,它确实能带给我很多实用的思考,它一点也不空洞而且还很有逻辑和体系。关于以上我挑选的内容,完全出自于我个人的兴趣,没有提到的观点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它们都能广泛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很郑重的把它推荐给每个人,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里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看清那张不变的底牌,然后能应对生活赋予我们所有的困境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