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开学第一天的一阵枪响,讯息波从大洋彼岸震到了国内——
“当地时间8月28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34岁的中国留学生、博士研究生齐太磊涉嫌在实验室开枪打死其华裔导师严资杰。29日,齐太磊被控犯有一级谋杀罪和校内持有枪支罪,并首次出庭。”
令人震惊的不单单是“博士杀死导师”这件事本身,而是他的“寒门学霸”身份与其极端行为的巨大反差——他是父母眼里的乖乖儿,他是老师眼里的尖子生,他是同学眼里的学霸,他也是全村人的骄傲!
悲剧从地球村另一边的传来之后,闻之者错愕——“他怎么可能会杀人呢?”
村里人对他的评价:“他从小学习就很好,又不打人,又不调皮,一回家就先写作业,做完作业再出去玩。”
13年前,齐太磊和小他两岁的弟弟齐太安同时参加高考。他是第二次参加高考,第一次高考考了603分,报考天津大学没有被录取,他选择了复读。第二年他与弟弟考了一样的分数624分。齐太磊录到了武汉大学,弟弟录到了西安交通大学。农家兄弟双双考上一流名校的故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齐太磊出身河南封丘县农村家庭,家里是低保户——父亲常年患病,母亲腿不好没办法干重活。
那年夏天,“寒门出贵子”的励志故事,曾一度成为中原大地第一都市报《大河报》的热门话题。
常青君认为,齐太磊本质上应该不是“十恶不赦”,可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他突然从云端跌入深渊?
综合梳理网络讯息发现,没有领路人指引的小镇做题家,靠自己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他这些年走了很多弯路乃至歧途——
走弯路第一步,603分选择复读,这件事难说对错,但在第二年复读后,再次报志愿却选择了武汉大学的物理专业。前段时间网红张雪峰曾经对物理学这个专业做出过报考建议——这个专业只适合非常喜欢物理,或者家里条件好根本不愁就业的人学习,普通人学物理根本找不到对口工作,更别提养家糊口这些愿望了。
走弯路第二步,他在武汉大学读了5年才毕业,在校期间还辅修了经管专业。在武汉大学辅修经管,毕业后如果去做金融或去做量化交易,是可以踩到风口上的,可惜当年没有人及时给他指出这样一条路,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迈出校门第一步的重要性。武大本科毕业之后,他去了苏州新材料研究所,研究所这种地方,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既没有前途,也没有钱途。在苏州这家民企白白浪费了两年时间。
走弯路第三步,在苏州待了两年之后,他跳槽去了南方科技大学做科研助理,同样这也是一份既没前途也没钱途的工作,在这里又浪费掉两年时间。网上有人说,他在这里发了一篇第一作者署名文章,为他争取到了去美国读硕士的资格,这也算一种收获。
走弯路第四步,读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去路易斯安那读了两年没读下去,退学,最终只拿到了硕士学位,然后他又申请了北卡的博士,这一年他已经33岁了。33岁的博一,还一事无成,对于当年的天之骄子,对于一个没有家庭经济支撑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最后一步,也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年的武大同学们或仕途升迁,或钱途灿烂,或儿女绕膝乐享天伦,而他的博士毕业还遥遥无期!压抑了许久的不如意和愤懑情绪被芝麻绿豆大点的因由彻底引爆,最终枪杀了他的导师——一位本硕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的留美读博并以创新科研成果获得美国大学任教资格的他的同胞!
人们常说,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是事故,发生在别人身上是故事。但是,对于这样的悲剧我们不应满足于茶余饭后传播故事,而更应从这一悲剧之中进行深刻反思:
一、像齐太磊这类家庭经济条件不具备(他家是低保户,父亲常年患病,母亲腿不好,没办法干重活)的学子是否有必要自费出国深造?
二、即便是家庭经济条件尚好的家庭,是否有必要在攀比心理作祟下(只因同学同事或亲戚朋友家孩子都出国了,并非因为自家孩子有深造潜力)送孩子自费出国镀金以争面子?
三、学生本人的志趣与申请出国深造的专业方向是否一致?深度且长远地思考该专业方向在若干年后是否会有出路?
四、读博是个宽进严出的孤独的修行,有人修成了“绝灭师太”,有人修成了扛鼎之才。作为家长,你认为你的孩子是否有定力或做好心理准备忍受大龄单身且清贫之苦?
不能否认,有些人出国留学纯碎是为了争面子;有些人出国深造是为了躲避就业压力。
不能否认,在像美国这样枪支泛滥的国度,冲动杀人或无辜被杀都是概率较大的事件,谁也无法预料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
不能否认,自费出国留学本身就是一项充满风险与挑战、充满不确定性的博弈,是否做好了愿赌服输的心理准备?
愿逝者严老师安息!希望听到听到枪声的人们能够警醒并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