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买东西,天经地义,不管这东西是物品,还是知识。
只是,买东西的价格,影响的因素未免就有点太多了~知识付费年代,具体的知识或者技能到底值多少钱,应该怎样来衡量定价呢?
得到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一年期,每周更新,定价是199元。目前为止订阅的有7万多人次,据我所知没有人说定的贵的。贵是一个比较用词,这个贵,是跟谁在比呢?
知识付费时代,网络上出现了很多付费课程,知识概念、技能等,吸引了大批有心上进不知门路的人们,这些课程的质量不知道是否有人把关,似乎就是靠流量宣传,或者朋友推荐、或者头脑发热,单节的课程相比实体店面对面的授课可谓便宜很多,于是大笔买下再说。
拿我自己来说,2017年目前已经在手里的课程有7门——(不算小灶群)这些课程更新完结的有三门,我听完的只有一门,其他基本都在有时间了就听一听的状态,甚至不能保证听完吸收程度怎样。而当时入手的时候,也是反复思考确定是我自己需要的课程。就拿笑来老师的课程来说,我朋友安利了我半年多,我自己实实在在感受到确实有用之后才入得手。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算是比较理智的人了。
那么,有多少付了大笔的学费、自我心理感觉买了课程就算是满足了上进的心、任由课程躺在手机里面睡觉的人呢?
想到这里,又联想到小灶群。小灶群的入群费是999——我是3月份入的群。入群之初,私下里也有几个人跟我聊,说觉得这么贵的费用,好像就是搭建了一个集体学习的氛围——影响还很有限,没觉得多有用。我当时的回复是:既来之则安之,来了就好好跟着照做就是了,到底值不值得,一年后才知道。
上次不知怎么引发的讨论,四班的晨读感悟参与度很低的问题。我其实比较少在群里说话,那天说了很多——成长是自己的事情,任何时候如果自己缺乏动力,别人再怎么推着拉着也走不远。小灶群进群后其实只有两件事——每天的晨读感悟,每天的话题讨论。就像上学教了学费一样,逃学貌似爽的是自己,损失的,难不成是老师?晨读感悟和话题,包括后来的每天早上留言、每周共读的一本书,我不知道多少人每天都在做、每周都在读,不做不思考,很舒服,但是进群的初衷是什么呢?目的就是花钱进个群看别人每天思考进步让自己热血沸腾然后感觉自己在成长进步然后看周围的人觉得自己就高人一等了吗?花了学习的钱,就买到了自己知识技能进步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心态,其实,1000块钱给孩子买点好吃的补补说不定更合适些,真的。
价格只是一个数字,价值才是估量的根本。
物品有价,知识无价。真心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更多的尊重知识一些,尊重自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