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似拥有了完美的人生,却无时无刻都在承受原生家庭带来的疼痛。“有毒的父母”,会让心理失去平衡,内心敏感脆弱,不善于交际,诸如此类的一直影响着成年后的生活,即便成年,也很难在社会中健康生存。
“不论小时候的经历如何不同,是经常挨打,还是被独自留在家里,是遭受性虐待,还是被当做傻瓜对待,是被家庭过度宠溺,还是为负罪感而累……”
如果你希望可以停止这种重蹈覆辙的循环,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夺回属于人生的主动权。不妨读一读这本书。——《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我很幸运,遇到这本书,我在书中找到与我相似的案例,并寻求到了解决方法。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是著名的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另一位作者是克雷格·巴克,是影视编剧兼制作人,曾与苏珊福沃德合著过多部作品。
全书是有大量的真实案例组成,通过案例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引导读者思考并分析自己,后半部分引导读者如何正确面对这些问题并提供方法。希望更多的原生家庭受伤者可以读到并且做出改变。
有毒家庭的行为模式。分别是【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
幼儿时期,父母的适度控制与保护是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伤害,指导孩子的言行举止。孩子长大后,独立自主,会更爱冒险,尝试新事物,探索……依然会受伤,这时候不要横加干涉,允许受伤,才能让孩子成长。——千万不要认为孩子什么事都做不好,否则即便长大了也会如同巨婴。
酗酒这种行为,酒醉后,哭闹呕吐,粗暴打人等等丑态,实在是对自己和家庭的不负责任。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拖着酒醉的父亲回房休息,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认为每家都是这样。”孩子很小就要开始承担照顾酗酒者的责任,会在孤独中长大,不愿意带朋友回家来玩。
孩子哭闹不停,挑战做父母权威的时候,实在很难控制住打他的冲动。主张“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从小也是成长在充满暴力的家庭,而遭受到身体虐待的孩子,会从焦虑痛苦的情绪演化成偏执的戒备。
“你真蠢”,“你怎么这么笨”,“要是没生你多好”,诸如此类的言语,都可以是言语侮辱性父母,沟通一直是门艺术,做父母的更应该学学会和孩子好好说话。轻飘飘的一句话,确实比身体伤痕更难痊愈隐性伤口,会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长大后也许会怯懦,偏执,对任何人的善意都抱有怀疑。
如果当性虐待是来自于自己的亲人,受害者往往会保持沉默,只为了维持正常的家庭表面现象。不光是肮脏的乱伦行为,即便是衣服遮蔽的私密,遭遇了毒手也属于性虐待。 这是五种有毒家庭模式中最沉重的。
夺回人生的主动权。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第二部分,就是根据前面的真实案例,提供了具体的改变方法,建立起与父母的新模式,夺回人生的主动权。
非辩护性回应。
“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远占首位,那么你的人生也将由他们驾驭。”
有毒的家庭模式之亲子关系。
一种是顺从。无论什么情况都把父母的要求期待放在第一位。
一种是反抗。强烈的抵触,大喊大叫,甚至断绝关系等等过激的行为。
其实不管你是顺从还是抵抗,都会赋予父母控制你的权利。
尝试寻找一种平衡。当你只是凭借着自身情绪自动反应,首先就放弃了自我控制。
【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
常用语句。
哦,我明白了。
你当然有权利坚持你的意见。
很遗憾,我不赞同这个观点。
让我想一想。
很抱歉让你伤心失望了。
对自己负责。
就算在童年遭遇了各种不幸,那也不是你的错,应该把责任还给承担者。
请大声说。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和父母关系中,我需要为(……)负责。
(……)
面对童年的事实。
成为一个独立于父母的个体。
勇敢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治愈内心的童年创伤。
重新获得自己作为成年人的权利和自信。
在这之间需要付出一番辛苦和努力,并不是一个顺利的过程。
与父母对峙。
你父母对峙不是为了报复,他们,不是为了发泄愤怒,不是警告,不是惩罚,不是索要不是补偿。
而是直面他们,彻底克服对父母的恐惧,告诉他们真相。
有四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需要记住。
你必须坚强的足以应对父母的反驳,否认责难,愤怒或者任何消极情绪。
你必须有充分的支持体系,来帮助你度过对峙期,对峙本身到对峙的后果出现的不三个不同阶段。
你必须将说的内容是先写成信件加以练习,必须练习非辩护性回应。
你必须改变观念,不再继续为儿时遭受的痛苦经历承担责任。
无论在对峙时,对峙之后发生了什么,只要你有勇气去对质就是胜利。
结语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人世间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与不完美的父母和自己进行和解。如果为人父母更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不要让负面行为持续发生,最终造成永不磨灭的伤害。
拥抱你内在的小孩——经历过原生家庭之痛的孩子,想要彻底修复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努力改变挣脱束缚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最终夺回人生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