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心怀悲悯的现实主义写作,李沧东一切电影创作的源头。一切琐碎生活暗藏汹涌洪流,直指生命深处被掩藏、遗忘的一切。正如腰封上写的:看完全书,像是看了十一部电影。
全书分为两类题材,第一类,因为南北分裂,意识形态的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作者往往以家庭为支点展开叙事,矛盾双方多是父与子,两代人之间的对立。《烧纸》、《脐带》、《祭奠》三篇都是这个主题。第二类是反应随着韩国社会现代化进程而暴露出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包括《为了大家的安全》、《一头有心事的骡子》、《为了超级明星》、《空房子》、《舞》、《大雪纷飞的日子》。
烧纸
“你胡闹什么啊!”成国拽出一张纸,仔细读了一遍后说道。
“理解一下我吧,哥。”
“理解?印这些东西一点都不知道害怕,让我理解你这种人?”
“哥哥以为这是什么爆炸品吗?这只是文章,诗思想。”
“看起来你是以为只有炸弹才能伤人呐。炸弹你尽可以一个人抱着引爆,可这东西能让很多人受伤。”
“我不会让哥哥受伤的,你不用操心了。”
“你说什么?”“我也不想这么说,但是,如果这是危险品的话,为了不让别人受伤,我可以受伤。”
“就是说为了这些纸上对想法,必要的话,你也可以去死吗?”
“如果只能去死的话,根据情况,也可能会吧。”
故事对主角是一个母亲和她的两个儿子,老太太因战争而失去丈夫,长子因父亲成分不好而憋屈了半辈子,次子的真实身世其实是被歹徒强奸生下来的。所有的秘密都在深埋在母亲的心中,终于在这一天,因为一箱“传单(先进思想)”而爆发。最终老太太在街角把这些传单全部烧掉,多年下落不明的丈夫其实早已离世,但老太太一直不愿接受这个现实,从来不进行祭祀,这一次的“烧纸”烧掉的是多年来所有的心结,是对过去的释怀。
祭奠
“你是叫正宇吧。”他走近跟我搭话。
“刚才一看见你就觉得和爸爸长的很像。”他一瘸一拐地匆匆走在前面,好像是去叫车。
父亲像小孩子一样把脸埋在我的后背,十分放松的将自己的身体全部依托给我。从肩膀到腰间传来父亲的体重,就像那是父亲就是父亲的唯一证据,我一步一步用力迈开步子。
祭奠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一位“父亲”,两任“妻子”,四个“子女”,参与赤色活动,家道中落,病入膏肓,两个家庭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前妻的忌日这一天,当年被抛弃的长子找上门来,要为生母办一次“祭亲”,典型的东方伦理,时代的巨轮可以将生活碾压得粉身碎骨,可骨肉亲情永远无法彻底烟消云散。身为赤色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过活了几十年,困难接踵而至,当他对怒气冲冲多年未见的儿子说出那一句“把我带走吧”,而德秀回答到“好,跟我走吧,马上走。”所有矛盾在此刻达成了和解。
为了大家的安全
“都等一下!谁都别想下车,我们都要在车里等着。我们不知道那位老太太怎么样了,在把老太太送到医院,听到她没事的消息之前,谁也不能下车。因为老太太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仔细想想吧,我们其实都是一样的人,不是吗?”
然而这种慷慨激昂的演说只是在脑海里转了一圈,等京哲意识到的时候,他已经夹在人群里面下车了。跟首尔一样,这里的人也很多。行色匆忙的人们,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往哪去。有人哭闹着,也有人大笑着。他看看人群一时间竟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京哲茫然若失地站在原地,被身边走过的人撞了一下肩膀。恍然间 他一下子想起里那个答案。那种味道是什么,为什么自己会如此熟悉,一下子都想起来了。
他转身就向刚才的客车飞奔而去。可是当他跑上车的时候 只有黑色的安全带静静躺在座位上,像老太婆蜕下的皮,而那个老太婆却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哪里都找不到了。
这是电影感最强的一篇,上演了一场逼仄空间里的一场人性纪实。一个可怜又可笑的老太婆,一个懦弱不敢发声的记者,几个有心却无力的青年,和一车麻木不仁冷眼旁观的乘客。老太婆从一开始遭受白眼和鄙夷,到后来被强行绑在座位上最终失禁晕厥。都是“光州事件”的映射,作者讽刺意味十足,批判了形形色色的看客。
第一次读韩国小说,也是因为李沧东是我最喜欢的韩国导演,虽然韩国电影本就枝繁叶茂,但是李沧东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气息,被称之为“作者电影”,文学性十足。李沧东以作家出道,四十岁才开始转行影视行业,写作的经历给他带来的,不只是剧本上的灵感,观众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对他的思想进行一次可视化的再习得。
我所有的希望,就是能有一点点改变。这就是像用一根蜡烛再传递火种,手递手,点燃别人手里的蜡烛。
———李沧东
我的蜡烛已经点亮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