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吴非老师这一篇看题目就成功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在教育活动中确实有很难教的学生,这一篇不禁让我为自己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的无奈找到了一些安慰,包教包会真的是太绝对了。
作为教师经常会听到这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也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学习、创新;希望自己也成为“会教”的老师,我对这句话也是深信不疑,但是这一篇让我反思,是不是真的是如此呢?可是,如果就此批评教师没能把所有的孩子都教好,那是对教育的苛求,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对教育的误解。教育本身是科学,既是科学就不可能有“绝对”;既是科学,也就存在许多需要探索的问题,也必然存在我们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也就必然存在目前我们没有能力解决的间题;既是科学,它也将允许失败(虽然所有的失败也是相对的)。
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要有一双“看见”的眼睛来发现孩子们的优点。虽然一些孩子会某些原因存在一些缺失,但是经过时间的推移,经过成长终将发光、发亮、绽放光彩,在平凡的生活中,每一个孩子又都是不平凡的。
教师这个职业触及心灵,经常听到这句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对于学生亦或是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育人更重要,让孩子们童真的世界中,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是重要的。
俗话说,梦想总是很美好的,而现实却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中这些孩子,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呢?是家人、长辈的溺爱吗?还是真的只是老师的问题呢?在家长的眼中,他们的宝贝是完美的、是如此的出色,也许有些不足的地方也可以接受亦或是纵容,我觉得老师总会有职业病像小树苗长歪了就想帮助它步入正轨,正如孩子们在我的眼中一样,孩子们有一些做的不好的时候总是期望可以做得更好,适时教育才可贵。
即使心里明白有些问题不应该从孩子们身上找原因。这一篇给我很深的反思,如果是因为我而让他的孩子变成这样,不尊重长辈,理所应当要求别人为自己服务变得自私那么自己的罪过真的就大了。我们是礼仪之邦,国学礼仪在孩子们的成长阶段️是重要的,国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可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要注重孩子的礼仪教育。
在读过吴非老师的“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一篇之后,感觉内心的犯罪感便稍稍减弱了点,尽管可能是在找借口,但也让我重新反思,整理了自己的心里。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要经过不同的经历,不相同的成长环境,每个孩子的自身素质也是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年龄尚小可能理解能力较慢,或许某个时间段,对于孩子来说,暂时还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或应有的理解能力,但是,这并不代表在将来的日子里,孩子会一直这样,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是未知的有可塑性,而我期待着那个向着美好的变数快点到来。
想到班级里的一些孩子,个别孩子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非常薄弱,一句简单的话说出来需要好几分钟,我曾试图让他有更多说话的机会,可惜收获甚微,让我一度觉得好难教,孩子的家长也很明白孩子的薄弱处,也表示很无奈。
有的孩子聪明、可爱、灵活,却也过于调皮,在教育活动中总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律性较差,但通过和他交谈,发现他其实是很“懂事”的,对老师和爸爸妈妈每天念叨的长篇大论都铭记于心,可就是没有办法付诸实践,为此家长没少操心、孩子们被家长过于溺爱,也导致了孩子性格上的某些不足。
或许,在目前来说,这些学生可以称为“很难教的学生”,有时候也让我觉得有点力不从心,在他们身上花费的时间比在一般孩子身上花费的都要多,但结果往往不是特别的满意。现实教育活动中“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但希望孩子们在他“难教”的这个阶段里,我们作为老师尽可能的做好应做的工作,而我需要做的应该就是要拿出更多的耐心、爱心与恒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