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写作成长营,5月31日。
昨天收到宝贝姑姑的微信及电话:6月9、10日,带大宝去惠州海滩玩两天。
我是个不谦虚的妈妈,对孩子有益处的事,全部接受。
晚上,姑姑发来微信:两天行程中,有海滩游泳项目。紧张、担心孩子的安全。如果大宝不听话、就狠狠的打他屁股。
我回:你看着办。你们两个人的行程,规则自己商议。
姑姑愿意带他去,愿意“自找麻烦”,这源于对孩子深深的关切和爱。孩子愿意去,就必须遵守约定,未成年前、在人身安全的大事件上、遵守大人制定的规则。
这是他们2人的事儿,没我啥事儿。
我一直认为孩子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非常羡慕德国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自发的爱护和督导,把这看成是自己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儿时我们出入邻居家如无人之地,东一家西一家的赶上吃“闲饭”,在朋友家睡、窝在被窝里说悄悄话,偷瓜吃被老人家骂……这是我们最早的“社会经验”启蒙。
现在,孩子们没有打开门就见天地的敞亮,也没有一群一伙自然界撒野。也没有熟悉、信任、宽松的人文环境。在人口密度大、规矩多的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文明”着。人与人的距离近了,心与心的距离远了。
我从来就希望孩子接触社会不同行业不同奋发向上的人群。体验不同的家庭不一样的理念不一样的氛围。来自下意识本能的想法,在看《养育男孩》得到了印证。认为青春期14岁以上的男孩很需要一个家庭之外的、偶像的影响。单凭一家之力、没有社会助力很难培养优秀的男孩。我觉得时间还可以提早,6岁以后就需要。
举目四眺,有心有时间信赖的朋友们太少。大家都各自忙碌着、焦虑着,在时间的洪荒中日复一日。
姑姑是医界精英,专业上勤学精进,生活习惯健康自律,还有看问题的视角、解决的方案……给到孩子、父母给不到的示范和影响。
从姑姑带他去了两次新疆,参加医学会议,偶尔接去医院过夜。他看到了姑姑的身体力行,父母再跟他说:优秀的人,要管理好自己,自律和好学,就容易多了。
来自姑姑的关爱和陪伴,是我们家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放”飞孩子我的底线是:孩子人身安全OK,对方关爱孩子,平等尊重的探讨解决问题。交托了,我就彻彻底底的撒手不管。
我也要潜心内修自己,更多的结识关注孩子成长、值得信赖、敬佩的家庭,“交换”孩子陪伴。
孩子在看不见的地方长大!他们在父母和别人面前,表达、思维、自律能力,行为都是不一样的。人终归是社会的人,孩子们需要在一个安全有爱的环境里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