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铜器铭文
《尚书》中的文章“屡经传写,屡经厘定,简篇每有夺乱,文章复多篡改,……而彝铭……则虽一字一句均古人真迹也。”
(《两周金文辞大系·序》)
内容
有记册命封赏的和训诰的,有述祖德、垂训诫的,有记战争和军功的,有记狱讼、契约的,反映了上层社会的一些情况,涉及不少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事件,是可贵的历史资料。
特点
殷铭简短,周铭篇幅加长,表达技巧有了很大提高。
影响
铭文和卜辞一样体现着殷周部分文章的真面目,而且它具有书史性质,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
受诗歌影响产生的韵铭,为后世颂赞、箴铭等文体指引了方向。
二、《尚书》
先秦只称《书》,西汉始称《尚书》 。
《尚书》者,以为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汉书·艺文志》)
《尚书》有今、古之分。
伏胜在始皇焚书时把《书》藏在墙壁中,到西汉的时候只剩下二十九篇,称为今文《尚书》。
东晋时,豫章太守梅赜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说是西汉孔安国传注,经宋、元、明、清诸多学者考证为伪作。
零八年清华简入藏,以实物证明古文《尚书》确系“伪书”。
影响
儒家思想、《左传》民本思想源自《尚书》。
其政治哲学影响深远,本身也是历代帝王和士大夫的教科书。
启迪了后代的诏、策、章、奏等文体。
记事、记言的技巧方面,为《国语》、《左传》提供了借鉴。
被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和柳宗元所推崇称作“取道之原”。
三、《尚书》之《商书》
内容
《商书》五篇,以《盘庚》为最。写第二十任商王盘庚为了躲避水患,图谋国家发展,决定由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遭到臣民的激烈反对,一些官员甚至散步谣言,煽惑民众,诽谤盘庚。可是盘庚没有简单地强迫命令和严施刑法,而是反复规劝和说服。
特点
作为上古文言文的《盘庚》长达五百余言,文字生动,使用比喻来说理,和战国诸子引用寓言说理是类同的。
影响
成功地塑造出了盘庚这个坚毅沉着的人物形象。
四、《尚书》之《周书》
内容
周人以殷为鉴,得出了“天不可信”、“惟命不于常”,认为统治者必须“敬德”、“慎罚”、“保民”、“无逸”、“用贤”等等才能保住天命,文中记事、记言都是围绕着这些思想展开。
特点
善用对偶、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
《顾命》在描写成王崩,太子入宫作丧事和接受册命时细致入微,包括时间、方位、陈设、兵卫、典礼、冕服、册命、致答词等方方面面,有条不紊,场面宏大,气氛肃穆。
影响
周人的新思想对后代的统治思想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孔子的德政、孟子的仁政都是从这里发源的。
《无逸》一篇援古论今,对战国时诸子的说理文章不无影响。
《秦誓》以抒发情怀见长,直开后代抒情散文的先河。
五、《尚书》之《虞夏书》
内容
共四篇,《尧典》、《皐陶谟》、《禹贡》和《甘誓》。
《尧典》、《皐陶谟》用叙事文体特别是对话写尧、舜和群臣民主议事的情景和气氛。
《禹贡》、《甘誓》属于“夏书”,成文于战国后期。
特点
《尧典》把神话、传说历史化,又有真实的史影,又寄托着儒家“天下为公”的思想。
影响
《禹贡》借禹治水为线索,写九州的方位、山川、土壤、物产,是一篇有很高价值的地理学著作。
六、《逸周书》
内容
《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
孔子所论百篇之余。(刘向)
《周书》者,与《尚书》相类,……有明允笃诚,典雅高义,时亦有浅末恒说,渣秽相参,殆以后世好事者所增益也。(《史通·六家》)
《逸周书》来源不一,有西周的史书,也有汉代的东西,大多数篇章是战国时期的补作,因而内容驳杂,真赝参半。有的记言,有的记事,有诰命,也有论文和杂记,是一部史书和子书的合编。
特点
有些文章例如《芮良夫》挣脱了周初诰命文章的佶屈聱牙,写得相当平易明畅,容易读懂,表达技巧、语言的形象性都有了提高。
大量运用“以数为纪”的写作手法,与《洪范》同为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影响
由于其中《世俘》等文章中杀伐气氛、场面不符儒家理念,因此《逸周书》不太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