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单位提前下班,在坐公交车回来的车上,听旁边一个男孩打电话,他很伤心的口吻:“我觉得你不应该拒绝帮助,即使我们是一般的朋友,我给你买的那点东西也不用每次算得很清楚,再给我红包发回来。我知道你很独立,可我并没要求回报啊!”
不知道对方在电话里怎么答复的,但显然很客气,小伙子说道:“我理解你!也欣赏你!但我不想听到不用这两个字,我知道你现在遇到了困难,我的帮助是真心的!”后来因为车里比较吵,我就没再听清楚他说的啥,但我心里明白,小伙子遇到了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孩,或者说很自强不息的女汉子。
这种人并不少见,我曾经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当然现实生活中也历历在目,相对于很多喜欢撒点娇颇有女人味的女性朋友,她们总是给人很坚强的存在形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不给别人添麻烦,偶尔和你有点情谊的行为,他们也会礼尚往来的用金钱或者其他来弥补,用句大家都能理解的话就是不肯欠情,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我老家有个堂弟十年前英年早逝,留下爱人和两个孩子,其中当时老二尚在襁褓之中,因为给堂弟治病期间,家里开支很大,后来就有点家徒四壁的感觉了,开始村里不少人伸出援助之手,尤其是我们这个大的家族更是要求每家出些钱帮助他们,不过无一例外都被堂弟遗孀拒绝了,她是一个很瘦小但很有独立意识的女子,她一个人带俩孩子,独立挣钱养家,偶尔别人给她送点东西都会被原物奉还,我前几年过春节总是额外给她家准备一份年货,后来发觉她每次都不收,或者收下后也会用差不多价值的东西回赠,这就让我有点不好意思了,索性不再画蛇添足。
这本来也是一个人的个性,无可厚非的,拒绝帮助不是缺点,但是后来我发现她家的两个孩子都有点心理问题,因为这种矫枉过正的独立隔断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剥夺了别人靠近他们的机会,在这么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会严重影响成长的质量,人际关系其实就是身边的环境,不和人接触的后果就是容易自闭。堂弟的女儿好一些,今年已经去烟台读大学了,但是在村里几乎都不认识她,最麻烦的是侄子,他性格乖戾,动不动就发脾气,对人有一种天然的防范和仇视,而且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我曾试着去和他沟通,发现问题很大,已经脱离了心理咨询的范畴,该去看看神经科大夫了。
女儿出国之前,我曾经下了大功夫改变她的一些沟通习惯,无论是在学校或者社会上,人和人之间相处要自自然然,轻信多言不好,但孤僻和封闭自己更危险,我们不要轻易拒绝别人的好意,也许接受别人礼物,就是一种对对方的认可呢,女儿现在有一手好厨艺,常常在“在伦敦的中国人”群里露一小手,赵大厨师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了很多朋友,据说很多南方的富二代们,强烈要求小赵同学毕业后去他们家族企业工作,我觉得可能就是吃惯了她做的东西缘故。独立之上,有种情感叫做友谊。
我不想在伸出手去想帮助你的时候,遭到拒绝,那样对我也是一种隐性的伤害,我欣赏独立,但独立和尊重并不矛盾。
R����<�c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