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霉了,身体长了蛀虫,晒晒太阳杀杀菌吧。”听到这话,你有没有感到这是一句玩笑?你是不是会很乐意的跑到太阳底下去晒一晒?
这不是玩笑,这是我对五(6)班63个孩子说的一句惩罚的话。接住这个班已经四个星期了,孩子们的上课状态犹如那初春的天气,时暖时寒。今天语文课上,好多同学又不在状态,手支着头发呆的,手中把笔转得飞快的,折纸的……总之对老师的问题无动于衷的大有人在,这是新接手这个班上课的常态,唯一不一样的是,这种“飞天图”现象比以前少多了,但是今天又再现了。看着他们千姿百态的身影,我抑制不住的想惩罚他们,怎样的惩罚又能起到作用,又让他们乐意接受呢?看着外边明媚的阳光,于是我就想到了上边那句话。九月的太阳,虽不似夏日那般火热,但是太阳底下还是会让人沁出汗珠的。一下课,有的孩子迷迷糊糊中,高高兴兴地下楼晒太阳去了,一小部分“投机分子”来到我的跟前讨价还价:“老师,能不能不去,我怕热?”“不能,你身上霉味太重,需要晒一晒。”我假装厉声回答。孩子们在楼下玩了十来分钟。上课铃响了,一个个头上冒着细汗跑回了教室,据英语老师反应,那节课上得特别顺利,孩子们回答非常积极,看来去去霉味还是挺有用的。
就在前几天,同样的方法也这么实施了一回。我发现每次上课铃声都落了,有几个孩子还是不紧不慢地徘徊在教室门口、座位附近,看着他们毫无章法的上课秩序,我做出了规定:铃声响起,快速动起,铃声落下,座位坐下。可是几天过去了,效果并不明显,真正落实的人并不多。那天的语文课堂上,依然有几个孩子在铃声落下时才慢悠悠地回来了,那节课我们正好学习了课文《谁比猎豹跑得更快些》,文章里介绍人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时24千米,于是我就灵机一动:“我们要是铃声响起时以此速度回教室,能赶在铃声前落座吗?”不明就里的孩子声音洪亮地回答“能”。于是我就请刚才迟到的那几个孩子参与实验,请他们去操场快速跑步,跑完两圈,才知道上当的他们早已气喘吁吁。“以后能跑过铃声吗?”面对我的询问,他们已经知道这实验是带有惩罚意味的,于是认真地点了点头,其他同学也在笑声中明白了规则是需要遵守的。
接下来的时间,孩子们一听到我说“和铃声赛跑”、“你身上长蛀虫了”,就嬉笑着边说“我一定遵守纪律”,边跑开了。
惩罚虽然不是解决课堂问题的最好办法,但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在玩笑中进行惩罚,在游戏中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不乏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与惩罚于“嬉笑怒骂”间,老师不仅免去了大发雷霆的烦恼和尴尬,学生也乐于接受,何乐而不为呢?
纪律的好转,还需认真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提升课堂的兴趣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语文课堂, 喜欢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