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分文理科的时候 ,我的好朋友很纠结,不知道自己该选什么,她自己文科成绩好一点,但是周围人都在选理科。
后来,我朋友终于想通了,因为她表姐跟她说了一句话:现在有互联网了,文史哲那些东西都是记忆的东西,以后想知道都可以查得到,不如学些有用的学科。于是毅然决然选择了理科。
听着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能搜索到的东西就不值得记忆了吗?
互联网就像我们的云端大脑,我们再也不用记路了,地图app能帮我们选择最近的路;我们再也不用记诗了,只要给个关键词,可以搜出整首诗;
路径和诗歌都属于事实知识,需要我们记忆;而使用地图app和搜索引擎属于方法。
是不是有了互联网之后,我们就只学方法就够了呢?
在《知识大迁移》️一书中有个案例:
1995年,一名银行劫匪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监控拍下了他清晰的面部照片,警察很快找到了他,麦克阿瑟·惠勒,看到警察的到来,惠勒无法相信,并告诉警察:我明明抹了柠檬汁啊,你们应该看不见我啊。
原来,惠勒听说“柠檬汁可以用作隐形墨水,那么,柠檬汁抹在脸上,摄像头就拍不到人脸!后来惠勒进了监狱,跻身世界上最笨的犯罪之列,并被记录在1996年版《世界年鉴》。
这个案例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注意,并从中总结了一个普遍现象即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欠缺。后来被称为达克效应。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如果有人非常,非常蠢,他怎 么可能意识到自己非常,非常蠢呢,他必须有相当的智力才能意识、到。
虽然看起很可笑,但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达克效应,因为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对于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在互联网中都不知道该输入什么关键词。
如果事实知识是一块砖,拿掉一块,墙还能立着,拿掉若干块,墙依然能立着;可是如果拿掉大部分的砖,孤零零的砖块只能悬在空中,墙就会垮掉。
学习者必须掌握足够多的事实,才能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及其欠缺部分心中有数,才能借助互联网补上自己欠缺的部分。
有人可能会说,我不需要学会,我只需要找到专业的人就好了,生病了看医生,打官司找律师,下水道堵了也有人上门修。
别的专业我不知道,我举个医学上的例子。特别是身边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人或者中老年人,如果你多知道些医学知识,就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救命。
脑血管疾病是国民第一死因,其中脑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好,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重。也就是说,如果从概率上说,我们最应该首先预防的疾病就是脑卒中,也就是中风。
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的人群或者中老年人都属于高危人群,发生中风的概率高。
如果有人出现脑卒中的症状,比如肢体麻木无力,突然晕倒,听不懂讲话等症状,如果在6小时内送到医院,及时溶栓治疗,大部分可以恢复正常;
如果错过黄金时间,很有可能导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等后遗症。这就是脑卒中抢救的“黄金6小时”。
这样看,哪怕送医院也需要识别和判断,而这些事不会让你找出手机来搜索的,况且如果心中没有这个概念,根本意 识不到自己的无知。
在《知识大迁移》一书中,有很多科学研究表明,掌握更多知识的人更有钱,更幸福。
这本书解决了我的一大疑问,虽然互联网能查到很多事实知识,但是记住很多常识性的知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