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今天中午老师在微信群发的信息,要求家长回家后,给孩子复习一下白天上课的学习内容。今天上课的内容是《我爱数学》。
晚上,小家伙学轮滑回来后,我问他,老师今天是不是发一本书带回家来了。他说是的,然后从书包里拿出书来,翻着前面的三页,告诉我这是老师教过的内容。我读着书本上的问题,让他回答。其中有一页的内容是这样的:“请看下面的图,每个小朋友都想摇摇马,数数是摇摇马多还是小朋友多?”
小家伙立马就回答,小朋友比摇摇马多,小朋友有6个,摇摇马有5个。然后,还边指着小朋友和摇摇马边数着。我见他数得挺正确的,心里还高兴,他记得可真牢固。突然,他说了一句“最后一个小朋友不能坐摇摇马”。我问他,为什么最后一个小朋友不能坐摇摇马?
他很认真地说:“老师说的,最后一个小朋友不能坐摇摇马。他不乖。”
我说:”你怎么看出来他不乖呢?“
”老师说他是不乖的,所以不能做。“
”为什么不是第一个不乖,不能坐,或者是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呢?“
他很大声地嚷道:“妈妈,你错了。你没有听我的老师讲。老师说,最后一个小朋友不乖,不能坐摇摇马。”
我顿时被他的回答震惊了。老师怎么能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呢?这张图有很多可能性的,6个小朋友中任何一个小朋友都有机会坐不上摇摇马的,怎么能一下子就给孩子定势了“最后一个小朋友不能坐摇摇马呢?”而且,书本这页也没有其他的前提条件,这应该是一道发散的题。应该让孩子来决定哪个孩子坐不上摇摇马,而不是从老师的角度去定下哪个小朋友不能坐摇摇马。
接着,我说:“宝宝,你老师说得不对。不乖的也可能是其他小朋友的,为什么一定是最后一个小朋友呢?”
”因为最后一个小朋友张开手了。“
”前面的第二个小朋友也张开手了呀,为什么不能是他呢?“
”因为最后一个小朋友张的手长,前面第二个小朋友张的手短。‘他很认真地回答着。
这个时候的回答,完全是他自己的想法,用他自己的思维来证明老师的话是对的。这是的他已经开始开动了脑筋。虽然答案依然是最后一个小朋友没有摇摇马坐。
我说:“最后一个和第二个小朋友都是一样大啊。”
他再次铿锵有力地说:“妈妈,你错了。老师说是最后一个就是最后一个。你都没有听老师讲。”
“你们老师说的有时候也不一定对啊。就像你现在这个作业,她们说的就不对了。”
“不是,我们老师说的就是对的。”他据理力争,为老师辩驳着。
“宝宝,你看下这个图。她们都有可能坐不上摇摇马的。要是规定说按顺序去坐的话,那你们老师就说对了,最后一个小朋友没有摇摇马坐。但是题目都没有规定,所以你们老师说错了。在没有前提条件的约束下,谁都是有可能的。”我纠正他的观念说着。
”我们老师就是说按顺序坐的。“小家伙真是为了她们老师的话,真是费劲心思啊。
看着这样以老师的话为尊的他,我一边高兴,但更多的是担忧。孩子才这么小,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就被老师以一种思维定势的方式教育,并养成一种习惯,这对于他的未来来说,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生生把孩子创造性思维给扼杀了。
如同白纸般的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下,一点一点地画上五颜六色。而在幼儿园的最关键时期,老师比父母更加重要。老师所教育的知识,引导的行为习惯,于孩子的一辈子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的。忘记是哪位大师说过的,他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在最重要的幼儿园时期学会了于终生都有用的行为习惯。然而,老师这种思维定势的教育方式,着实令我感到非常担忧。或许我有些杞人忧天了,对一件这样的小事情都有着这样大的反映。可于孩子来说,这着实是一件大事情。
老师不应该用教育中学生的方式教育学龄儿童,不应该直接告诉他们1+1=2,而应该告诉他们1+1不等于2,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寻找答案。也许坐不上摇摇马的小朋友不一定是不乖的,也可能是因为跑得慢了,抢不赢其他小朋友,又或者A小朋友坐了一下,又让给其他小朋友了等等,这些都是可能出现的答案。所以,我认为,作为老师来说,不应该封闭孩子的思维,而应该给孩子创造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做主人,决定着所有的一切,通过自己的脑子、双手去寻找一切的答案。如此,方能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