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闹哄哄的:原来躺着个死人。仵作验过之后说:此人全身并无明显伤痕,应该是跌死的。但有一点很是奇怪:河边平坦,怎么就无端端摔跤了呢?此事虽然蹊跷,但也不是不可能。正当大家都以为是无头悬案时,竟然有两个证人目睹了全部过程。谁?一个是事主老王头,一个观者马秀才。
这事发生在清朝年间,常州马士麟年12,他读书的地方是家里的北楼,这座楼比较高,隔着一道院墙住着一户卖菊花 的老头姓王,正是这种位置优势让马秀才目睹了一场奇案。
那天马秀才起床往外瞄了一眼,发现老王头在露台给菊花浇水,这时来了个挑粪的人,担了两桶粪水正要上来,说要帮他浇灌菊花。老王头不乐意,就拒了。谁知道挑粪人脾气执拗,非要上去。一来二去,两个人就开始推搡。
夜里刚刚下过雨,露台湿滑,而且台阶又陡又高,挑粪人一滑就跌下去了。然后,两只桶随后滚下来,直接压在他胸口。等老王头赶紧下来查看时,此人连腿都伸直了。老王头惊恐万分,赶忙将挑粪人扔到了河边,又把他的木桶丢在身体旁,再把现场打扫干净。
马秀才晓得人命关天,就悄悄关上了窗户,什么也不敢说。因为时间早,没人发现,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9年后,马秀才21岁,到太学当了生员。因为父亲过世,家中穷困,故此招弟子授课。有天早起,又是瞄了一眼,却见之前那位挑粪人冲着老王头家走过来。马秀才大惊失色:莫不是鬼魂寻仇?谁知这挑粪人却进了一户李姓人家,恰好在老王头的隔壁。
不久,李家生下一子。这马秀才明白了:挑粪人投胎而来,因此非常留心李家小儿的言行举止。7年后,又是一天大清早,马秀才起床后照例开窗。却见李家小儿在楼上放鸽子,老王头依旧在露台浇花。
马秀才见一切正常,正准备读书,却见李家小儿的鸽子落在老王头的花台栏杆上。小孩子性子急,就寻了石子丢过去,谁知没有丢中鸽子,却把老王头打着了。这老王头受了惊吓,失足跌下露台一命呜呼了。
这个故事出自《子不语》,大约在我小学时第一次读到,对因果观念十分震惊。后来大学时代在图书馆翻到《子不语》一书时,已经对因果的观念十分深刻了。
虽说受的是“科学”教育,但有一点我却深信不疑:这世间事,吉凶祸福,都是有前因的。做任何事包括读书,也都会产生某种结果。
这个故事跟读书经验和习惯有什么关系?
开卷有益,此言不虚
天下没有无用之书,所谓的“杂书”、“闲书”自有用处,只不过一般人看不到罢了。入学后,我有两点一直比同龄人强点儿:眼界开阔些,作文很好。
有些孩子发愁作文,坐在书桌前半天憋不出几个字,我从来没有这个问题。从来都是洋洋洒洒一大篇,然后删减修改调整,可以说的很多。老师经常拿我的作文当范文,有时候也有同学问我诀窍,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回过头看,闲书、杂书读得多罢了。
很多幼年读过的东西,长大后,逐渐验证了
最初读书,都是囫囵吞枣,不认识的字瞎读,也闹过笑话,但我识字就是比其他同学多些,特别是阅读理解很强。遇到难的跳过去,在小学老师看来是“坏毛病”,但在高中,老师们教我们应对考试的“技巧”之一就是:先放过去,把会的先搞定。
我才发现,最初读书,遇到难点、疑点放过去,不是缺点,而是正常现象。把明白的解决了,再回头集中精力攻下难点、疑点,其实也是一种策略。
另外,我喜欢的书,我会一遍又一遍重读。老师和父亲干预过多次,我都改不掉。比如《西游记》我就喜欢来来回回地读。还有,小侄儿看《小飞象》的时候,也有这种习惯。堂嫂会干预他,抱怨说,其他孩子读了100本了,小侄儿才读了20、30本,这样的速度太慢了。
其实,这都是误区。喜欢看的,多读几遍,反而有益。读书,就是有些需要精读,有些需要略读而已。孩子喜欢什么,自然会多看,家长贸然干预,追求数量,反而牺牲了“质量”。
读书,其实更多是对性情和品格的一种熏染,求快求多,或者一定要达到什么目的,反而失了本意。
读书也罢,做事也罢,都不能强求
顺遂天性,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无时无刻,我们都在“强求”。我们把这种精神叫做“上进”,有“追求”,例如读书强调勤奋、早起,更夸张的是头悬梁锥刺股。但,经常忽略一点,而且是最基础的一点:先天的天赋和基础。
假如鲁班去读书而不是学木匠,估计这世间又多一个落第才子,少了一位手艺大神。
小时候读过爱因斯坦的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于是,开始瞎努力。但是,有些领域努力有用,有些就完全没用,也不明白怎么回事。念了大学之后才发现,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我才晓得:什么材料做什么事。拿破仑再努力,也成不了数学家,爱因斯坦再努力也没办法画出米开朗基罗那种水准的画作,姚明进了大学,也不过就是个学渣而已。
所以,我看书,随心、随性,从来没有计划,没有安排。最后,这些稀奇古怪,枝枝叉叉的书混在一起,反而帮我打下独特而坚实的底子。
我见过很多人列书单,很长很有用,看起来极为高大上。然后,数年过去之后,却连3本都没有读完。跟自己的天性和本能作对,能走多久呢?
最后总结一下:
1 我使用的方法大致是在非专业领域,也就是说,专业设置的课程我会一本不落读完,但是专业之外,基本都是随心所欲的。我也没啥计划,也没有什么目标,就是读喜欢读的书罢了。现在看,未见得我的知识面比人窄,也未见得有什么明显的不足。
因为读着读着,自然而然会选择、调整,一边实践、一边验证,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2 别人总结的经验也罢,习惯也罢,都是人家的。你可以模仿、尝试,最终还需找到自己路子才行。曾国藩喜欢做笔记,但,费曼这种人从来不做笔记。所以,再好的经验,都像小马过河,需要自己体验、实践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