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对孤独是有些惧怕的,直到我看到这本书。孤独并不可怕,孤独是应该享受的。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我们总想用表面的“热闹”去逃避独处、去驱散内心的孤独,但其实,一个人只有“铁了心”去面对自己极致的脆弱和无助,去真正地触摸到内心深处的那份孤独,才可能有机会充满阳光和正能量。
孤独从何而来?
01从一次次的“被忽略”中来。
人生中的某些重要时刻,多么希望被至爱的人看见、重视和欣赏,但是希望落空,一次又一次,失落变成习惯。
因为喜欢因为在意,开始迎合重要他人的需要,长成ta喜欢的样子,渐渐地,内心真实的感受越来越远。于是,有了一具虚假的外壳——ta喜欢的样子,壳内深藏着孤独。
02为了“回归真实的自己”而来。
一个总是关注他人想法的人,眼里只有他人,没有自己。有自己的人,天马行空,在遗世独立中熬出思想;有自己的人,笔耕不辍,在品味孤独时创出名篇;有自己的人,目标明确,在执着追求中成就辉煌。他们有令人艳羡的今天,因为他们都曾从孤独中走过。
与孤独共处是一种冒险,好比走钢丝,一端渴望通过触碰内心的感受——难以忍受的孤独,去看清自己,去体验此时此刻真实自我存在的瞬间。一端想要从窒息感中逃开,以免被孤独压倒和吞没。颤抖着平衡,艰难地同在。
读完这本书,有很多感同身受之处。做些许摘录,大家共享。
(1)灵魂的行走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寻找上帝。灵魂之所以只能独行,是因为每一个人只有自己寻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
(2)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
(3)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4)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5)孤独的价值P27。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从心理学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不管你与谁同睡,你都只能独自进入你的梦乡。同床异梦是一切人的命运,同时却也是大自然的恩典。
(6)生活的减法P59。旅行时不得不精简的行李。有多少是你真正生活必需的。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要填满它。
(7)抉择P140。妻子和孩子同时落水,先救谁?答:“我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妻子在我身边,我抓住她就往附近的山坡游。当我返回时,孩子已经被洪水冲走了。”——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岂非多半如此?
(8)生命的得失P141。婴儿、老人、中年人均诉说自己的不幸。一个声音问:“众生啊,那已经逝去的和未曾到来的都不属于你们,你们有什么可失去的呢?”三个灵魂齐声喊道:“主啊,难道我们中间没有一个最不幸的人吗?”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人不止一个,你们全是,因为你们全都自以为所失最多。谁受这个念头折磨,谁的确就是最不幸的人。
(9)流浪者和他的影子P142。 命运如同一个人的影子,有谁能够摆脱自己的影子呢?一个流浪汉对于自己的命运不堪忍受,请求神允许他和别人交换命运。神说如果能找到一个对自己命运完全满意的人的话就和他交换吧。结果事实上,世人所见的确只是他们的命运之河的表面景色,底下许多阴暗曲折唯有他们自己知道。流浪者终究没找到能跟他交换命运的人,直到今天,他仍然拖着他自己的影子到处流浪。
(10)白兔和月亮P143。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她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于是神将月亮归属于兔。说也奇怪,白兔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想着“这是我的月亮”,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她终于去拜见神,请神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11)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到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来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12)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的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