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从“只当第二”的角度来解释这句话,也有其一定的道理。的确,在现实社会中,只有低调为人,让“对方成为第一,自己甘当第二”的人才是社会大舞台中真正的“第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第一的人,往往会成为别人的众矢之的。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讲的正是这个道理。不仅如此,当第一的人每天都战战兢兢,害怕被别人挤下来,或者自己掉下来。因此,聪明的人会甘心把别人当成第一,不轻易与之争锋,而这种情况下,对方很可能会感激你的谦让,从而更加信任你。更重要的是,周围的其他人也会认为你这个人为人大度,值得结交。如此一来,“人脉”往往就会被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人际交往中,“只当第二,绝不争第一”的道理在职场中也相当受用。职场中,上级们常常会这样对你说:“希望你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争取做到第一,我会更加重用你。”但上级说归说,下属在做的时候却需要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所谓的“一定的限度”指的就是你可以做第二、第三、第四......但绝不能做第一,即便是你有那个能力。只有这样,上级才会对你信任有加,才会重用你。因为在上级眼里,他们永远都是第一。试想,如果你做了第一,势必锋芒毕露,风头盖过了你的上级,就好比古时候说的“功高盖主”。那么,你就极有可能成为上级的“眼中钉”,稍不留神,上级就会挑你的毛病,请你离职。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在领导和老板的眼里,员工永远都是第二、第三、第四他们绝对不容许对方超过自己。其实,高高在上也未必就真的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高处不胜寒”。 这是古人对于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的一种最为形象的比喻,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其实内心很寂寞,他们往没有知心的朋友,处境恨危险,经常要带着一种“被别人从高处推下来”的防备心理生活,已故的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句很经典的话:“每个人的潜意识都希望做第 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又总是将自己放在第二的位置。”的确,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将别人放在第 一的位置上, 却将自己放在第二、第三、第...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看看下面的例子,或许你就会明白。
(1)“只当第二”是一种韬诲之计。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怕出名猪怕壮”。中国人一向同情第二,不佩服第一。回顾历史,在女皇武则天还未登上皇位之前,屡遭长孙无忌和皇后的欺负,这时,大家都是同情她的;但是,当武则天坐上至高无上的皇位之后,大家便不再同情她了,而是反过来攻击她,并开始同情皇后和长孙无忌。古时如此,现代社会更是如此。
(2)“只当第二”是一种理性选择。
方太公司的总裁茅理翔对“方太不争第一,只当第二”这样解释道:“无论当第一的是人还是企业,都将成为众矢之的。事实上,当‘第二,也很不简单,只当'第二’,更显难能可贵。保持能力,使企业万古长青,这才是我们更加关注的。”
(3)“只当第二”是一种制胜谋略。
众所周知,一个人当了第一之后,总是害怕别人赶超自己,而最有能力赶超“第一”的就是“第二”。 看过体育节目的人都很清楚,决赛的冠军往往是被紧跟“第一”背后的“第二”所获得,而究其原因就是:凡是在竞技赛中暂时取得第一名的人,其内心承受的压力都比其他人大,因为他们无法回头去了解身后选手们的情况,也不知道自己与他们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于是,为了不使自己落于人后,他必须时刻保持谨慎,且时时向自己施压,绝不能让后来者居上。所以在竞技赛中,他丝毫不能松懈下来,更无法调整竞技策略,而是只能一味地向前冲,拼命地奔向终点。但结果往往是:这种无节制地发挥能量的领先者,是难以保持到比赛的终点的。这就好比钟表的发条,被扭得太紧往往很容易崩断,而紧跟在“第一”之后的“第二”,能够很清楚地看到“第一”的一举一动,因此能把握住与“第一”竞争的节奏,并且可以更好地储存较多的能量,为最后的冲刺做好准备。
哈洛的理论可谓精辟而又实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人脉的好坏已经成为了事业成功的关键。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曾说:“如果专业知识是领域的利刃,那么人脉就是威力最强大的秘密武器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 当“第二”的人很容易获得人脉,而当“第一”的人往往会失去人脉。用古人的话来解释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见,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处世心理。总而言之,强大的人脉竞争力,靠的不是争当“第一”来竞争,而是只当“第二”来赢取。
结文寄语:每个人都说没有钱,没有钱的原因你没有找到。改变思维就是改变钱的多少。创业和就业是很大区别的。创业是先苦而后甜。就业是先甜而后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是您是否实现梦想了那?人这一生就这么短短的几十年,想怎么过看您自己。要么轰轰烈烈的改变一生。要么平平淡淡的活一生。创业导师微信:1880 5308
青春先生,10年互联网创业、营销实战经验,乐于为大家分享实战经验,希望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