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昨天的故事。
妈妈说,跟儿子谈好了“没关系,如果你真觉得累的话,那咱就在家休息一天。”之后,明显感觉儿子终于安心了,妈妈的心也安定下来了。
妈妈半夜起来时,看到了儿子在房间睡的很好。
早上起来按时跟老师请了假,儿子还在熟睡着,他太需要睡眠了。
然后自己吃饭上班,想跟孩子叮嘱一番,要少看手机、要好好吃饭,按时做核酸,好好看会书…… 手机微信编写了长长的一串,后来转念一想,算了不发了,这么多期待与要求,说多了孩子又得烦,删除了,安心工作。
等再看手机时,儿子早就发来了信息“我起来了,眼睛舒服多了。”
妈妈很感动,因为平时儿子是不会这样跟她沟通的,难得的几句话,不是反抗就是顶撞。她感受到了儿子此刻内心的平和与温暖,因为这句话就是在跟妈妈说“我很好,你不用担心。”这份平和与温暖,也许就是妈妈的接纳与理解换来的。
而且后面儿子还自己按时去做了核算,跟妈妈说中午点的外卖,味道一般……
妈妈说:没关系,吃一堑长一智,这都是经验,下次咱再换一家点。
对于儿子发来这些沟通的信息,妈妈心里很是欣慰,虽然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的琐事。许久没有这样的温暖踏实了。
妈妈最后回复儿子:你好好休息,养精蓄锐……
母子俩各自在难得的风平浪静中,理顺着自己内在的力量。
其实,幸亏那串“要少看手机,要好好吃饭,要……”的嘱托没有出口,否则也许一秒又会变回以前没好气的顶撞。
首先,对于敏感的孩子来说,事无巨细的被安排,代表着不尊重不信任。而对于要试图长成大人的他们来说,最在意的就是尊重和信任。
其次,这本该是孩子最基本的事情,如果我们整天挂在嘴边,其实就是在挑起他们本来该担的担子,长此以往,我们就会把本该他负的责任给剥夺了,而且,还一面挑着孩子的担子不放,一面责怪他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不好!
这也是我们常常在做的事情。
即使我们真的有不放心,真的想表达,也可以用一种更智慧巧妙的方式来表达。
比如类似这样:
儿子,看到你今天那么早起床还给妈妈发了信息,不让妈妈挂念,妈妈觉得很贴心。
尤其很高兴听到你说眼睛舒服多了,看来你昨天晚上一定睡得很好,你这么会照顾自己的身体,妈妈觉着很安心。
而且你今天主动自己去做了核酸,自己点餐,我看到了你即使在家里歇着也可以把时间规划的很好,这让我想起了今天跟老师请假时,老师说你***的那么多优点。
妈妈突然觉得好感动,理解了你的不容易,也从老师口中看到了那么多优点的你,更让我在你身上看到了信心,有这么棒的儿子,我觉得真是我的福气。
看看上面的话语中,我们输出的关键词:早起、贴心、睡得好、会照顾自己、让妈妈安心、会规划时间、信心、以你为荣。
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不是单单直白地要求你做到1.2.3……
而是,要通过事情,通过孩子的行为,通过一些细节,告诉他让他知道“你本身就具备这一些1.2.3……的品质”,这样,既会让孩子感受到被信任、被欣赏,更让他能看到自己的好,让他生出对自己的信心,这才是润物细无声的引领。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处在混乱困难中的孩子,他本身就心力不足,自我价值感低,自我评价低,我们需要多多看到他的闪光点,并用这些闪光点加上我们的信任去点亮他们,给他们力量,只有当他们收到、认可这些美好的标签,并内化成对自我的坚定认知时,星星之火才可以燎原。
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解决孩子行为层面的问题,那么问题会层出不穷,摁下葫芦又起来瓢。只有从孩子的内心层面去解决,强大他的内心才是根本之道,因为最终他才是他生命的当事人和第一责任人。
青少年时期的敏感、叛逆、纠结、自我混乱,是他们在这个阶段的生理、心理双相快速成长的产物,是必经的生长痛,表面是混乱期,同时也是内在升华的蝶变期,必须要冲破茧的层层束缚,才能羽化出可以飞向远方的翅膀。
过程的艰辛,我们不能替代,我们不能替他剪破茧,却可以为他加油,给他力量与信心,陪他一起破茧成蝶,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