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做靖怡。
除了我自己之外,我还认识一堆jìngyí,这其中有静宜,静怡,靖宜,还有婧怡。
因为名字太常见,没个性没主见没特点的我从小就没有外号,而这在同学们苦恼被叫做“xx狗”“xx仔”的年代,我算是活得很轻松,不必下课有事没事就追着那个“侮辱自己”的小子跑两条街,直到那小子消失在男厕,吞下在喉咙里那句:“我叫靖怡!”
而这样安静祥和的日子没有过多久,就被另一种大方包容的新生活取代——我开始远离初中的小天地,步入高中的新世界。而第一件令我无法适应的事情,就是新生群里的自我介绍。
刷屏刷得极快的企鹅群里,各种爆照满天飞。大家落落大方的介绍着自己:姓谢的同学让大家叫她“螃蟹”,名字里带着“橙”字的自称“橙子”,也有直接让大家叫自己“逗比”“怪兽”的,这群人可能是当时追人追累了,于是就顺其自然了吧,我想。
我干瞪着跃动的屏幕,努力地想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里搜索出两个可能和我有那么一丁点儿关系的名词来,努力想要在自己的个性里无限放大其中一个特点,想要在平平无奇的外貌上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不甘在各种各样散发着可爱有趣气味的昵称里,输入一个冷冰冰的“靖怡”。
可不知是词穷还是眼拙。
外号可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是你的影子,散发着属于你的独特味道,不仅可以让别人迅速记住你,比起称呼全名,还瞬间拉近彼此的距离。
于是,没有外号的我,仿佛和大家始终隔着一段距离。也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变得小心翼翼,变得试探敏感。青春期的多愁善感将这样的小事斑驳成巨大的自卑,彷佛这世上无我存在的意义,没有一个人会记得我。
想过做出改变。不,不能改名,妈妈思考我这个名字动用了全家的功夫,我不能辜负家里人的期盼与心血。也曾异想天开,想象着以后一定要给自己的孩子起一个响当当有分量的大名,倒不是去蹭名人的名气,只是想让他被这个世界更好地记住。无奈尚未得知未来老公的姓氏,我的造名大业就此打住。
高中期间学会了这样一个词,“distinguish”
“To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or more things or people”
“去尝试察觉并理解两件事或两个人之间的不同”
为了“distinguish myself from others”,可能是在成长,我不再费尽心思从名字上做出改变。
我开始健身锻炼,操场上洒汗压腿。从两圈400米坚持不下来,到运动会上女子400米终点线甩别人50米成为冠军。小麦色的皮肤,结实的小腿肌肉,从四月到十一月一直穿着的蓝色运动短裤,似乎都成了我的新标签,大家在运动会那天都叫我“女神”,也在不是运动会的日子里对我吼一句“黑妹”。虽然我表面还装着没什么地笑笑,但心里却炸开了烟花。到后来,同学们可以直接凭借我的小腿肌肉认出我来——这线条,一看就是靖怡!
我开始认真学习,鼓起勇气做了英语科代后,有事没事就背单词,练听力,晚自习精力最充沛的第一节课永远让给我爱的英语,下课总是抱着资料冲上讲台问老师一堆有的没的。到后来,大家在排名上找我的名字,就直接往第一名上搜索,也开始这样来问我英语题找我学好英语作业,“诶,靖怡姐姐,教我一下呗!”
我的名字,就这样和我的努力联系在了一起。我和大家的距离,也因亲切的语气缩小至看不见。我才发现,我根本没有必要给自己寻找外号,也没有必要因自己的平凡而苦恼郁闷。为了让世界记住自己,光凭华而不实的外在与空荡荡的花名,是没有说服别人的力量的。只有让内在与众不同,大家才能知道,你是这世上最特别的一个“靖怡”。
我这才发觉没有外号这一点给我带来的意义,才发觉有一个平凡撞名率极高的名字是多么可贵的事情。这是我改变自己向上爬的动力,是“distinguish myself”的理由。
在不断改善自己,接纳自己的路上,又来到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马上,我就要步入一个新的群体,在更为辽阔更接近社会的大学新生群里,我希望自己能挺起胸膛,不卑不亢地告诉大家——
“我叫靖怡!希望大家可以记住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一个靖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