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要下足绣花功夫

    优化公交专用道专用时段,允许部分社会车辆使用公交专用道,规范设置公交专用车道标志标线、借道区……公安部出台优化城市公交专用道管理措施,由各地结合实际实施。通过改革寻求保障公交车运行速度和公交车专用道使用效率之间的平衡,这是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的生动实践。

    总书记强调,“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在城市里,从交通出行到餐饮消费,从垃圾消费到噪声治理,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城市治理息息相关。城市治理的好不好、精细不精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下足绣花功夫。

    开展城市体检,找准“落针点”。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一方面要准确定位矛盾问题,详细了解实际情况。比如,针对公交车专用道如何优化调整,北京面向公众开展问卷调查,邀请市民对优化改进方案提出建议。另一方面,为城市发展把好脉,离不开问计于民。调研越细,沟通越多,越能找到关键问题,梳理出“堵点”“难点”在哪。比如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北京还探索建立“街乡吹哨,部门报道”机制,进一步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问题找准,才能有的放矢。

    注重科级赋能,磨好“绣花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部分城市通过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平台,让各类管网一目了然;借助前端传感器对管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城市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强化科级赋能,运用好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就能不断实现治理方式的优化升级。

    加强统筹协调,用好“穿针法”。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集众力、汇众力,从大局处着眼,在细节处发力。一是完善群众参与机制,畅通群众建言献策的数字化渠道,消除不同群体间的“数字鸿沟”,稳步增长民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精神品格和能力素养。二是健全信息公开制度,规范公开行为,提升公开质量,拓宽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和关口把控,完善社会风险预警检测体系,把问题解决于基层,把风险化解于无形。

    城市治理是一门科学。更好的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必能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