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机】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接受社会新知识、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大学生的特殊之处还有:大学时期是重要的人生折点,是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难免会感到迷茫困惑。这就要求社会关注大学生的成长,而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逐渐从现实向网络转移的背景下,网络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大学生的网络自我表露入手便能增进对大学生的了解。
【摘要】笔者从2012年至2018年的众多相关文献中搜寻了十五篇文献,探索出影响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的众多因素:社会支持、孤独感、网络特点、年级、学科、性别、个人心理因素等。并发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网络自我表露的兴趣与快乐表露正相关显著,与不满与愤怒表露负相关显著;与孤独感有显著相关性;网络的匿名性、去抑制性、随时可以离开、便利性等特点使大学生自我表露更有安全感,尤其是表达一些消极的情绪情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的程度不一,越高年级的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越多;文科类大学生网络表露程度大于理工科类大学生;女大学生网络自我程度高于男大学生;个人心理因素影响到个人的网络自我表露。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自我暴露
自我表露是个体对他人表达情感、想法与观点的窗口,最先由心理学家Jourard提出、界定并开展研究的。而网络自我表露即是个体通过网络平台表达情感、想法和观点。周林和范海玲在《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与网络交往动机的关系》中认为网络自我表露是满足大学生获得价值感、寻求帮助等内心需要的一个载体;研究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有利于了解大学生网络交往心理,对预防或干预大学生网络交往成瘾或网络自我表里中的不良行为十分必要。
自我表露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重要的功能:社会确认和社会控制、互惠、减轻孤独感、情绪宣泄。从这些功能出发,我们可以探讨出影响大学生网络自我表述的因素。
大学生自我表露的信息主要包括身份、性格、个人经历、未来打算、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通过网络自我表露大学生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反馈,获得社会确认。当大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朋友、他人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得到的社会确认就越多,就会在网络人际互动中表露更多的兴趣爱好、快乐等积极经历或情绪情感,表露更少的不满、愤怒等消极经历或情绪情感。反之则表露出更多消极情绪。
大学生孤独感的强弱会影响其网络自我表露。周林、顾海根在《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自我表露关系》中写道:“孤独感得分越高的大学生在网络空间失望、痛苦、不满、愤怒、观点评价等方面自我表露越多。高孤独感的学生可能在现实面对面人际交往中由于多种原因自我表露较少,尤其压抑一些消极情绪情感,而自我表露有利于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他们深深感受到现实人际关系与其内心渴望的人际关系存在差异,于是更多地会选择网络来表达自己。”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我表露成显著相关。
同时网络的特点也会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表露。由于网络与现实的世界不同,具有匿名性、去抑制性、随时可以离开、便利性等特点,为大学生营造出一个“安全”的表达空间。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真正地表达自己时,他们就会选择网络平台来表露自己的想法、宣泄自己的情绪。
大学生的年级差别也会造成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的不同。在自我表露中有一种互惠理论,指的是人际交往就是“得到东西汇报相应东西”。高年级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的选择,往往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因此他们更愿意通过暴露自己来获得社交网站中的好友提供的有价值的支持和帮助。而低年级的大学生由于刚进入校园不久,大部分没有这类困惑也还未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圈,在自我暴露中的互惠动机不如高年级同学强烈。
当然,学科差异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自我表露。一般来讲,文科类和以上类的大学生受其学科特点影响,对生活的感受较理工科的大学生要细腻,情感的丰富度也大于理工科学生。当情感丰富了起来,其网络自我表露自然也就多了起来。类似地,性别差异也与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有相关性。女性间的表露程度比男性间的表露程度、异性间的表露程度都要高,且在学习、兴趣、观点等方面的表露程度高于个性、身体金钱方面的表露。还有研究发现,自我表露的内容和性别、目标人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在对同性的网友来说,男性在态度、个性、情绪、学习、亲子关系五个方面都比女性低,但在异性交往话题上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自我表露。
网络自我表露与个人心理因素也有密切关联。个体对隐私的关注程度、抑郁程度和自尊都与网络自我表露有相关性。高隐私关心度的个体比低隐私关心度者在网络中表露的个人信息要少。抑郁程度深和低自尊者在现实中的存在感低,于是他们将网络看成是自我表露的安全场所, 并更加乐意在网络上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 但同时他们表露的消极信息也多。
综上所述,影响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对于这些因素,我们应该给予关注并以这些为指导,探索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