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文华《诵读的力量》课后记
2017年8月,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个方面的德育内容,其中在第三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特别提出: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诵读经典就是一条有效的教育途径。
诵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释义为念;熟读;背诵,亦指诵读诗文时读出声音来。我们在诵读时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然后在充分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础上,体会节奏感和韵律美,品味诗文的情趣和神韵。人们之所以喜欢诵读,热爱诵读,全在这一个“品”字上了。
一、品味文字,感受语言之美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从咿呀学语开始,每一天都在进行着语文学习,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着汉语的精妙与广博。我们的汉语经历了5000余年的发展历程,词汇之丰富,内容之深广已超过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我们在诵读一篇文学作品时 ,首先接触到的是作者对文字的掌控与运用能力。语言的准确、生动、凝练、精辟,往往一字千钧,一字震人心灵。有时它言简意丰,我们要注意挖掘文字背后深藏的东西;有时它言简意赅也或言简意深。
古人创作时非常重视炼字,留下了许多典故。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诗歌语言往往“一字之差,相去千里”。
因此, 我们在诵读时,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赏读、探究、体味。一个好的作家,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在文字方面必然是精准优美。所以,在诵读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品味的就是作者的文字,学习他运用文字的技巧,感受文章中的语言之美。
二、品味思想,感受智慧之美。
我们常说“文以载道”,每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经过了作者很长时间的思考和撰写,隐藏着他缜密的逻辑思维,凝聚了作者许多的心血,并寄托着他深厚的思想感情。当我们在诵读一篇文学作品时,必然要细细地品味作者的思想,学习文中所表达的各种种样的优秀品,从而进一步体会他在文中所阐述的智慧之美,收获文中蕴含着的智慧和满满的正能量。
例如我们诵读《岳阳楼记》,便可收获作者的家国情怀。我们诵读《卖炭翁》,便会收获作者的民本思想。我们诵读《论语》,便可学到孔子的为师为学之道。
我们在大声地诵读中逐渐学会了思考,悄悄地播下善良的种子;在诵读中一点一点地感悟人生,开启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在诵读中日渐成熟,收获了成长,并懂得用智慧解决问题。
三、品味情感,感受人性之美
我们说:“友情如酒,越酿越醇;爱情如茶,苦中含香;亲情如水,亘古不变。这世间之情,酸甜苦辣,千变万化,凝聚了生活所有的意义,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港湾,所有的文学作品无不以此为基础,每一个故事里蕴含的都是或激昂,或深沉的情意。
所以,我们在诵读中,体会最多的便是这割不断,理还乱的千愁万绪,感受着这人世间冷暖律法。它们就像一根根柱子一样,支撑起每一座烟火人生的高楼大厦。诵读这些文学作品,是为了提高我们的修养,纯洁我们的灵魂,培养我们的向善之心;是为了让社会停止冷漠,让人际关系回归真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为了表达好这些情感,我们在诵读时最佳的状态是完全理解作品的内容,进入作者的角色。这一刻,我们需要忘记自己是在进行诵读表演,而是化身为作者,代替他讲话。唯有如此,将诵读内容所包含的情感表达完美尽兴。正如李教授所说的那样:
要达到诵读最高境界,我们只有通过一遍遍的练习,一点一点的积累,让诵读成为一种真正的渗透灵魂、唤醒文明的力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