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积极心理学主导下的中职学校心育课程体系
中职学生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青少年社会群体,是成长着的欣欣向荣的青少年新生代中的弱势群体,也是一个长期处于系统性和结构性不利状态,却仍苦苦挣扎的处境不利群体。他们内心关于我是谁,我将来会成为谁的身份焦虑显然比其他同龄人更为严重。
一、剩系中职学校心育课程的积极心理学依据。提到积极心理学生的学术界的通常看法是把码钉塞利格曼氛围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把塞利格曼等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的,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乐观是为积极心理学的源头。
罗杰斯: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积极倾向。
马斯洛:行为不善是基本需要被剥夺的反应。
布勒: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去向何方?
奥尔波特:价值观是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
斯奈特:在希望中成长。
设计中职学校心育课程的发展心理学依据。
鲍迈斯特:同一性缺失与同一性冲突。
同一性缺失,如果青少年在青春期没有形成充分的统一性,就会产生同一性缺失,这样他再做出重要决定时就会遇到麻烦。比如,在中考中遭遇挫败的学生,会在花钱读重点高中还是干脆读职业中专,直接难以抉择。一个没有安全的确定的统一性的人,在做决定时,总会出现问题,因为它缺乏一个内在的基础。当面对艰难的决定,是人往往转向内心寻找答案,有些人立刻就能获得行动方案,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价值观和自我评价非常清楚明白。一个像我这样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做,是正确的,但对于那些同一性缺失的人来说,他们面对内心世界是却很难找到做出抉择的价值观基础。
同一性冲突是指同一性的两个或多个方面产生不相容的现象,当一个人被迫做出一个重要而又艰难的人生决定时,就会出现这种冲突。同一性冲突是一种双趋冲突,也就是说想达到两个相互冲突的目标,在我们建议行关爱辅导时有一些中学生常常会说一句话我脑袋里好像有两个小人在吵架,一个说不可以这样做,这样太丢人了,另一个就反驳说不就做这一次吗?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同一性冲突。同一性冲突常常会牵扯到负罪的紧张感和无法压抑的自责,处在同一性冲突中的青少年会感到自己不仅让别人感到失望,而且连自己对自己也感到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