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的《到底怎样才算好文章》一节中,作者基于自己长期阅读与写作的实践总结提出了判断一篇文章是否为好文章的5条评价标准。在这5条标准中,作者指出,“真诚沟通,不端不装”这一条,是其个人最为看重的一条评价标准。
对此,作者这样写道:
写作是一种表达,但最有效的表达往往在于沟通的姿态。
在新媒体时代,内容生产权下放到每个人手中,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写作者的优越感成了传播的毒药。
作者需要一种服务的姿态,而非说教的姿态,你要在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真诚,不能端着,更不能装,否则读者不会喜欢你。创作者不能俯视读者,不能谄媚读者,应该真诚地与读者说话。
放眼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其实沟通的形式有很多种。我们平时的口头交流是沟通,工作中的电话邮件往来是沟通,商务上的接洽谈判也是沟通。
这些沟通形式,不管是面对面进行,还是隔着万水千山通过网络来实现,它们都因有着明确可预期的反馈给到沟通的双方,使得沟通双方得以通过对方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沟通语言、姿态以及做法,从而来确保沟通的顺利进行。
这一点在当面口头沟通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当面对面口头沟通时,我们可以根据对方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与身体语言,来安抚对方的情绪,给予对方足够的安全感,使对话与沟通顺利进行下去。
但是通过写作的文章与读者交流,就不具备这样可以及时收到反馈从而进行调整的优势。因此如果读者觉得受到了冒犯,或者只是单纯地不喜欢,Ta只需手指一滑,不看就是。
因此,这对我们的写作确实提出了高于常规沟通的要求。
我们都读过武侠小说,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同样地,对于沟通而言,不管其具体形式如何,也不管每种沟通形式的难度差异有多大,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原则其实是相通的,那就是真诚。
真诚,即使是隔着屏幕,或者透过书纸,都能清晰地被读者感知到,也更容易打动读者。
当然,对于写作来说,真诚并不是决定一篇文章优劣的唯一要素。但毫无疑问,真诚是读者衡量一篇文章的优劣所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做到真诚呢?
用本书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一条道路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真诚是一种情感,真诚也是一种态度,它没有技巧,只发乎内心。
当然,我认为,真诚虽无技巧,但是真诚有度。
因此,要做到真诚,除了真诚本身,还要掌握好真诚的度。
一是要小心用力过猛,将真诚变成了耳提面命的说教。说教这个词,形象一点来说,就像被调皮孩子惹怒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对着台下几十张稚嫩的面孔连说带训滔滔不绝,又像焦虑的父母对懵懂的青春期孩子苦口婆心大讲道理。尽管老师与父母们的用心良苦,但是这样的方式估计绝大多数孩子是很难喜欢得起来的。
用力过猛的另一面就是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生怕得罪了对方而曲折委婉地讲,甚至是藏着掖着不敢讲出来。这就距离真诚越来越远了。
由此想到一个词,不卑不亢。这个词常被用来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其实用来作为我们写作真诚度的标准,也同样适用。
只是,标准好找,要做到却殊为不易,需要我们不停地历练、思考和总结。
都说写文如做人。从这个角度讲,还真的很像呢。
不过话说回来,对人对己真诚,这本就是利人利己的一种态度。对秉持这种态度的人,真诚本身就会给予额外的奖赏。
试想,当我们能够放下身段,以不卑不亢地姿态将我们的见解娓娓道来,写作在我们的手中就好像变成了与朋友之间的聊天唠嗑一样。那么这样的写作,毫无疑问首先是愉悦轻松了我们自己的。
同时,这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真诚写作,将让我们有机会向内挖掘出更深的深度,有动力向上伸展出更高的高度。那么这样的写作,毫无疑问也是提供了深化和提升我们自己的契机的。
再者,真诚作为一种情感,是能够在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传递,并被读者清晰地感知的。当我们用自己的真诚,打动越来越多的读者,拥有了越来越多喜欢我们以及我们的文字的人,这种认可毫无疑问是放大了我们的成就,也带给我们更大的愉悦的。
而且,作者其实同时也是他人文章的读者。而真诚地被对待,说到底其实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一种内在情感需要。我们在向这个世界给予出自己的诚意的同时,也在被他人的真诚所打动和满足。最终,我们通过彼此的给予来达成彼此满足和彼此成就。可谓皆大欢喜。
所以真诚,并不只是一条外在的要求。它其实是在满足我们每个人发自内心的需要,不管是情感,还是外在的奖赏。
就像作者在这本书中所写的:写作时,你对读者是否真诚,不用问别人,你在写的过程中自己就能感受到。
因此,按照自己所需所感给予他人,这样想想,要做到真诚,还觉得很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