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越来越追求个性,每天会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
我们总是善于接纳乐观开朗、善于交际的人群,他们往往更为自信和更具亲和力。
当我们还是孩童时,个体差异较小,具有更多的全能性,孩子对其所在家庭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依赖方式,性格表现会受到个人历史和经历的影响。
孩子刚出生时很费心力,很多家长往往都会忽视孩子的情绪表现。在孩子还是婴儿时他也是会有感知的,只是还没有学会去表达,这时候如果重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大概就是所谓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家长们会重视到孩子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成长,会担心孩子身高体重不达标,担心孩子食欲下降。与此同等重要的还有孩子心理的成长,这对孩子长大后性格的塑造会有决定性的影响。
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的个性和兴奋水平,有些随和安静,有些好动闹腾。希望家长可以关注孩子身体成长的同时能加强对孩子心理和智力的提高,这也是每一位父母应有的责任与义务。
我们通常见到的性格通常可分为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三种,形成情况如下:
安全型
如果孩子在婴儿时期出现饥饿、尿床和恐惧发现有人关心呵护他,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总会有爱心的家人出现,他就会舒适地享受他人的关心和爱护,觉得他人是安全和亲切感的来源。长大后他会喜欢与人交往,很容易与人发展出信任的关系。
焦虑矛盾型
如果孩子发现对他的关照是不可预测而且经常不一致,如家人有时候热情关注有时候心不在焉焦虑,甚至表现出不想看到他。这些孩子就会产生对他人冷漠、复杂的感情,因为他们不知道家人什么时候或者是否会来保护他们,就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进而会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需求。
回避型
如果孩子发现接触的家人心不在焉、勉为其职,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敌对凶狠的方式,孩子会意识到他人是靠不住的,在处理他人关系中会出现退缩不前,在人际关系中容易猜忌生疑。
父母总会别人家优秀的孩子去做比较,往往会引来孩子更多的叛逆,也许我们都没有错,错的是方法。
事实上,情感因素在一个人的发展中所起到的角色胜过任何的生活经验,在孩子出生后,母亲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信赖自己,进而信任身边的人和事。如果这点没有做好,孩子在后续发展中便很难对外界产生信赖和兴趣。
我们尊重差异,尊重人和而不同,但如果每位父母能在孩子幼年时多注重些孩子心智方面的发展,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少走弯路。
很多人会鼓吹,吃苦是福,挫折可令人快速成长,其实不然,人生的本质是追求幸福,如果终点相同,为什么不能少走弯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