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半年前,我突然决定,除非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不开车。
2010年,在从一个单位辞职后,我利用了一段集中的时间,去考完了驾照。在拿到驾照的一周之内,就去订了一辆手动档的车。又过了一周左右,4S店通知,我订的车到货了。需要去将车开到车检所做车检,上牌照。
由于刚刚拿到驾照,严格来讲,都不算是会开车。因为驾校对练习时间存在严重偷工减料。老婆说,你请一位朋友,去帮你将车开到车检所吧。我说:“那怎么行呢?你听说过新娶的媳妇,让别人帮忙睡第一夜的么?”
由于我的固执,老婆那一夜跟我怄气了。第二天,我就自己去了4S店。当然,为了真正地“学会”开车,迎接即将到家的车,我也在几天前雇过一个陪练车,在北京的马路上练习了三个小时,期间马路上熄火N次。
那天,当我终于将属于自己的车从4S店开到车检所又开回4S店并且一路平安时,别说我心里有多得瑟了。何况,那一行共6辆新车去上牌照,其中一辆,在路上与别人剐蹭,承担全责,但不是我。
有了车之后,起初不是所有的外出都要开车的。毕竟北京交通复杂,坡多,我买的是辆手动档车。为什么买手动档呢?因为手动档更有驾驭乐趣呀,那些开手动档的说自动档车什么来着——“残疾人开的车”。本人一惯喜欢当少数派,也极想挑战自我,拥有更爽的驾驶乐趣,因此,买了手动档车。
最初的半年可以说开车多半是受折磨。在逼仄的车位上停车入位,在路口绿灯放行时重新起步,油离配合不好就熄火。尤其是在坡上堵车之际,心里像吊着十五个水桶,七上八下。因为怕熄火,怕溜坡,怕后面的车狂摁喇叭。开车之后,才发现,北京的立交桥和坡,真多呀。
半年过后,慢慢变成一熟手,克服了新手恐惧,体会到开车的乐趣。这时,胆子也大了,开车外出便成为家常便饭了。
就算平时在北京开车的机会不是那么多,也要通过去郊区、自驾游以及春节自驾回家等机会,恶补开车的乐趣。
至今五度春节,无一不是开车往返近3000公里奔驰于老家与北京之间的高速公路上。别人叹道:你一个人从北京开1000多公里到家,好辛苦啊。可我感到的只有驾驶的乐趣。1000多公里到家之后,身体也不怎么累,心里得瑟:“看,我身体多棒。”
如今有车五年,总里程大约9万公里。跑得不算多,约有一半里程是各种长途奔驰所贡献的。
二
去年又从一个单位辞职后,当起了自由人。不想“坐家”,便在家附近找了个不错的地方当工作室,每天去那里上班。从住处到工作室之间的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也不那么近,大约3公里。
我每天开车往返。
为了停车,我与那个社区的路边车位管理员协商,一个月交200元,可以白天将车停放在车位上。就这样,我交了好几次钱。
老婆买了辆电动车放在家里,可很少用。我想,不能这么闲置资源呀。于是我也开始时不时地骑着这辆电动车去工作室。毕竟才3公里左右的距离,骑电动车,十多分钟能到达。
但我的工作室位于高层公寓。为了防止电动车被偷,需要将电动车通过电梯推进工作室里放置。逼仄的电梯,阴暗的过道,沉重的电动车,感觉不是太方便。所以我又打起了自行车的主意。我家有辆自行车,也是长期放置在阳台上。我想,电动车麻烦,还起不到锻炼的效果,我能否骑自行车到工作室呢?
于是,就真的电动车改自行车了。
我的自行车很时髦,骑着它行驶在大街上,感觉也蛮拉风的。
由于一半左右的时间改骑电动车或自行车,我就问车位管理员,能否将我的停车包月费降一降,因为我实际上白天停车的次数,比起以往平时天天停放,要少多了。但车位管理员不同意:“200已经是最低的了。”
200是不高,但我觉得亏。
为了不吃亏,我决定不再开车到工作室——以前是担心有时要外出用车,将车停在工作室的楼下,可以随时待命。但当不再开车到工作室后,我发现,其实远没有那么多需要用车的外出机会。何况,大部分外出机会,通过乘坐公交汽车和地铁,也能方便到达。
偶尔有公共交通不方便到达的地方,我就把车开到工作室楼下,按单次交费。这样总体算起来,比一个月虚掷200元,要实惠得多。
三
在改骑自行车到工作室一段时间后,我又觉得,骑自行车也有点麻烦啊。毕竟也得将自行车通过电梯推上推下的。有时电梯里站的人一多,就不好意思再挤进去了,只得再等下一趟电梯。
那能不能干脆不骑车,纯粹靠步行上下班呢?
这个想法有一点激进。老婆说,你头脑有点发热吧,走路还是比较麻烦的,你有一大包东西要带去带回,冬天又冷,3公里多,靠步行,还是有一点费劲。
我还是决定一试。我将包里塞进了电脑,笔记本,茶杯,茶叶,纸巾等用具,就扛在肩上出门了。耳机里播放着喜欢的音乐。
这一趟下来,花了大约半个小时。老实说,没那么糟糕。
最爽的是下午下班之际,背着包沿着大街往家走。夜幕开始笼罩,我穿过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群,楼房,道旁的树木,感觉走着走着,我与世界特别近。我好像第一次真正融入了这个世界。这是以前开车,骑电动车,骑自行车,都不具有的感受。依靠交通工具时,注意力的重心便在交通的效率和安全上。而依靠步行,无论快走,还是慢走,走路变成了欣赏身边世界的一种方式、一种节奏,甚至走路,更多地与内心相连。你可以流连四顾,享受暮色四合、车水马龙的那番眼前景象,也可以心无旁骛,专注思考问题,或者任思绪飘飞。
眼前之景,与内心之景,随时在做着化合。有时观察内心之景多一些,有时观察眼前之景多一些,有时眼前之景触发内心之景。随兴而动,不作强求。这时你更像一个旅人,一个观察者,一个都市巨大有机体上的神经末稍。
原来,只有双足触摸大地的时候,脑内才能健步如飞。一方面享受着踏实与稳健,一方面可以思接千古,鹜极八荒。
为什么越南的一行禅师会专门写一本书叫做《一心走路》呢?
为什么古代那些苦行僧一个个徒步托钵负重而行,而不借助什么交通工具呢?
我想,在人类的各种移动方式里,唯有步行,深具禅意,连接内心,因为它足够慢,因为双脚只能一步一步移动于博大而未知的大地上,它很单调,你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来贯彻执行你的旅行计划,但是,当你坚持足够之久,那一步一步单调而缓慢的步伐,累积起来,却无形中创造了巨大的位移,将你带入一个前所未见的新世界。与其他移动方式相比,唯有步行,更像“史诗”。也只有在步行的缓慢节奏里,我们才能不失去自我,在移动之中,保留着内部的观察,内心的思考。步行与思考,并行不悖。这是其它的移动方式很难具有的效果。你跑步,必须清空自己,你骑在马上或开着车甚至开着飞机狂飙突进,你只是感受到肾上腺素飙升的极大刺激和快感,但它与内心无关。
四
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古人的情怀于我们而言很难再切身体会。因为时代变了,生活方式变了。世界不再博大而未知。借助各种交通工具,我们可以瞬间抵达远方。对现代人来说,不再存在遥远和未知的远方。只有你听说过、你很了解却暂时没有身临其境的地方。
但恰恰是作为现代人拥有交通工具的多样性和移动方式的快捷性,使得我们遗忘了作为一具寄托着灵魂的肉身,它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静静地呆着,或者靠双足触摸大地来实现移动。
我以前买不起汽车的时候,就骑自行车或搭公共汽车或打出租车出行。甚至当我年少时,很多时候连公交车也不方便乘坐,经常靠双腿进行10~20公里的移动。我忘记了那个阶段步行带给我内心的美妙感受,我记忆中最大的感受便是辛苦。是赶不及回到家中收听自己喜欢的广播节目的那种痛苦。那时做梦也想拥有自己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以便创造迅速的位移,享受速度的快感。在2010年购买汽车之前,我还特地借回老家的机会,借用姐夫的摩托车,迅速学会了骑摩托车,并在那个夏天,像个疯子一样地,在老家的多个县乡之中,顶着烈日狂奔。那个夏天我过足了骑摩托车迅疾奔驰的瘾,总共跑了上千公里,人晒得黑黑的。我甚至还幻想着要完成骑摩托车环游全国的壮举。
因此长期以来从心理上养成了一种感觉:走路,低效率而辛苦,开车,高效迅捷,还有速度带来的快感。
尤其小时候,常常顶着烈日缓慢地步行从学校到家之间的漫长路程,心理上便有一层阴影。
后来进入城市,生活条件逐渐好起来后,身体也变娇贵了。如果坐公共汽车需要先走上两三里地,便觉得是一段“苦旅”。最终到达车站结束苦旅之际,便觉得自己获得了解放。
如果从家出门办事需要走上几里地,首先便想到借助交通工具。省时省力。“省时”是现代生活中一项重要的考量目标。我们总认为路途之上不值得耗费太多时间。必须把时间用在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上。可你究竟有多少比漫步在路上更重要的事情呢?
其实这也是现代生活的缩影:为图便捷,讲求效率,我们高度工具化,而与此同时,我们厌恶那些必须完全借助肉体自身进行的活动,比如步行,比如体力劳动,觉得那样低效,那样不经济,那样很累。
五
其实,如果在生活中重拾那些“辛苦”肉身的方式,我们或许另有一番体会。
就比如当我完全放弃交通工具,采用徒步的方式来完成由家到工作室之间的移动时,一段时间后,我喜欢上了走路,可以说享受其中,再也不愿意放弃这种方式、改而采用交通工具了。
3公里路程,带来了近半个小时的身体运动效果还在其次,关键是,心灵得到了纯净和放松的机会。
所以当从家到工作室之间的步行变成了一种习惯后,我发现这种习惯很难戒除,它反而在扩散自己的意志,变成了去任何地方,如果中间存在着三四公里以内的距离,在不影响急事的情况下,我宁可采用徒步的方式抵达。
如果需要借助交通工具,我宁可坐地铁,坐公交,而不是开车。
这并不是说我不再享受开车的乐趣了。事实上,生活中有些场景还是离不了车,比如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去车站接人,去医院,去郊区旅行,自驾车回老家,还有偶尔去公交及地铁实在不方便到达的地方……除此以外,我宁可乘坐公共交通,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采取步行。
半年当中,甚至接到4S店来电:“我们注意到,您很久没来我们店做汽车保养了。是对我们的服务不满意、转到别的店了吗?”哪里呀,我半年才跑了不到5000公里好不好?
开车享受的是高效办事以及迅疾驱驰的快乐。但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事情需要你急着去办,也不是时时刻刻你开车就代表着你能享受速度的乐趣。既然如此,多徒步,享受行走的乐趣,也是生活中不可偏废的事。
关键是,从对“步行”的条件反射式的恐惧中先走出来,试一试步行。
不信你也试试呗?
以上文章首发于作者的微信公众号:好报(ID:haobaonet),媒体转载须经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