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生活中,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感受到身边的人罹患重大疾病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而且疾病的发生有时是如此地突然。
去年,我有位小同事,是个24岁的女孩,平日里活泼开朗,有一天突然听到她得子宫癌的消息。我当时诧异极了,因为前两天还看到她开心地参加公司活动,和正常人完全无异样啊,而且知道她还很年轻,也没有结婚,怎么问突然间得了这病呢?
后来知道她是有一天发现自己肚子疼,血流不止,去医院检查查出来的,当时就被告知是子宫癌晚期了。知道结果后她也非常积极地配合治疗,人也很乐观,做出了切除子宫的选择以保全生命,但是不幸的是半年之后人还是离开了。
我另一位男同事,是位很会打扮的帅哥,93年的,就在今年开年初,得知他得了尿毒症,我也同样不敢相信,因为在这之前的他是每天非常正常地和我们一起工作的,疾病这事发生的太突然了。这位同事结婚没多久,还没有孩子。目前正在定期做透析。
这两位同事的遭遇,让我切身地感受到重疾的发生离我如此之近。
现代生活,大环境上看,环境污染,饮食安全,再加上工作压力,人们普遍亚健康,再也不是那个“谈癌色变”的年代。
每个人都可以回忆下自己身边,年纪大的尚且不说,有没有30或40岁左右的亲人、朋友或同事发生重疾的,我相信90%以上的人回答是肯定的。
一旦风险发生,对绝大多数家庭的打击是巨大的,尤其是高昂的费用摧毁一个家庭的经济生命。
这段时间有个词很火,叫做“隐形贫困人口”,指的是“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
时代的发展,很多人不再像过去老一辈的人那样,牺牲自我,而是选择即时满足,注重生活品质,譬如前几天看过的一篇文章,说是住在上海,开着保时捷的一位男士,领着不菲的收入,但是一天都不敢停下工作,因为虽然赚的多,但花的也多。在大城市里,这样的“穷人”其实很多。
可想而知,如果他们没有做好风险规划,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真的是会因病更贫。
重疾就是我们人生的“灰犀牛”事件,虽然不一定发生,但是发生的概率高,且危害大,所以一定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转移风险——购买重疾险。
02
其实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相比过去有了更强的保险观念,也知道重疾险的必要性,但是会存在一些误区。最常见的就是低估所需要的保险保额。
为什么会低估所需要的保额,主要原因如下:
1、低估了医疗费用
发生了重疾的医疗费,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有社保啊,说出这话的人,肯定是没见过生重病治疗的。事实上一旦发生重疾,想治疗的好,会用到很多进口药,这些都不在社保用药范围内。
而进口药是全自费的,价格很昂贵,上一周我给一位客户办理理赔,她老公是肝癌,她告诉我靶向药,几天就是几万块。价格贵的副作用小,但凡还有点能力,都不想让病人受罪。
另外,很多人发生重疾,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鉴于当地的医疗水平有限,往往会转到北京,上海等大医院去治疗,还要找最好的医生去看。
据说找医生开刀做手术,还要送红包,找的医生越厉害,红包送的越大,几万块都是正常的。
我客户说,进了医院,那花钱就像流水一样,钱都不像钱了,医生说啥都得听,根本没有讨价还价,最后落实都是钱的事。
所以,重疾的治疗费是一笔巨大的花销。
2、绝大部分人忽略了康复费和收入损失费。
很多人对重疾险的理解就是治疗费,其实这是片面的。
得了重大疾病的人,治疗过后,都必然要有个康复期,在这期间,要坚持吃药,吃营养品,坚持复查,还要继续巨大的花销。除此之外,还不能像以前一样继续工作,失去了收入来源。
如果患病的人过去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者,这对一个家庭来说,冲击更大。比如一个人过去年收入50万,现在需要三年时间不能工作来康复,那么这个家庭的收入损失就是150万。
未来身体恢复后,由于公司和个人状况,还不一定能回到原来工作单位,继续原来的收入。
另外,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家庭成员有发生重疾的,必然要有一位家人照顾。这样的话就会使得家庭成员的收入也受到影响。
比如我的一位客户,他老公生病去上海治疗,她向单位请了假,陪同一起去,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然后再回家疗养,即使在家里,也还是需要有人照顾生活起居,不能离开,再后来复发,又要再次去上海,这样反复几次之后,她公司领导也有意见,事情都能理解,但是公司也要效益,最后她不得不辞掉工作。
所以重疾险不仅仅是保障重疾的医疗,更是康复费和收入损失费的补偿。
所以,理性看待保险,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重疾险是必备的,而且更需要购买足额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