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余华写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想起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当中的一句话,他在其中写道“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我想,如果把《十八岁出门远行》当成一篇成长小说来读,这句话于故事中的“我”,是妥帖的。
小说的题目给人的感觉就是成长类型的故事,让人想到青春、成长、旅行以及诗和远方,而我也是带着成长的标签把它读完的,读完之后才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太不一样了,远没有我想的青春靓丽,楚楚动人。一遍之后完全没懂,甚至连故事情节我都没理清,于是又读了第二遍、第三遍………
有人问这是不是一篇成长小说,我觉得是。只是作者一反成长小说的经典叙事,采用仿梦的笔调、荒诞的情节来讲了一个深刻的故事。而其中大量的象征和看似不合情理的情节搭配,我觉得应该是这让篇小说比较难懂的原因。
十八岁的故事,我觉得很适合我这个年纪去读。而在我看来,作者正是在写一个刚成年的人逐渐走向社会的心路历程。而正如作者自身所说,“外面的世界是通过内在世界的发现才能真正进去的”这才是旅行的意义。
“我”满怀青春的热望背起父亲给我准备好的红背包出门远行。“我”迫不及待、满心欢喜的冲出家门。在“我”心里,外面的世界是美好的,我忍不住要去看看。“我”走在高低起伏的马路上,像一条船。我觉得,“马路”象征着成长之路,是起伏不定的,而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是漂泊不定的。但当是“我”还没有想到这些问题。“我”只是觉得外面的山和云很好看,外面和“我”想的还算一样。
“我”其实一直想旅店的事,它像一个目标,虽然这种需求直到黄昏到来才最强烈,但这种需求在旅途中一直都存在着。我觉得“旅店”是人成长途中的追求和理想。而它的存在是“我”敢走下去的保障,所以“旅店”在小说中一直被反复的提及。因为它是成长路上缺少不了的。而“汽车”在小说中也是同样的象征。
“我”总希望公路的高处会出现旅店,在一次次的希望和失望之后,我最终还是没有找到旅店。幸而最后“我”又遇到一辆汽车,“我”明白不能再错过了,于是软硬兼施的坐上了车。我觉得追求理想总是需要付出的,包括你情愿的和不情愿的。有时候,活着比热爱重要一些。“我”终于找到了旅途的归宿,“我”觉得世界还是很善意的。于是“我”又看外面的山和云,想到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
直到“我”善意的阻止来抢苹果的人被他们打得遍体鳞伤却最终回来司机的嘲笑时,“我”有些心灰意冷了。甚至“我”的包最后还被司机抢走,“我”拼命维护的人最后捅了“我”一刀。
十八岁,其实不过是法律上规定成年的年纪。而成长,其实不过是一瞬间的事。而“我”也许就在那个瞬间,成长了。成长是欢喜的,亦是疼痛的。看透这个世界的丑陋,也是一种成长。就像一株植物,在白天释放氧气,在夜里释放二氧化碳,黑暗和光明都是它所必需的。世界这么大,阳光找不到的角落总是存在的。在惯看春花秋月,风霜雨雪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成长,长成一个人,有血有肉。
而小说中“我”的爸爸,毋庸置疑是合格的。因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在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很美好的同时,也应该告诉他这个世界同样存在着丑陋与险恶。父亲让“我”出门远行,想必就是让我去感受这个道理。人不能永远当温室的花朵,也不可能永远活在真空中。成长的意义在于经历,经历甜蜜,也经历疼痛,最后破茧成蝶。
“我”一直在找旅店,却发现旅店它就在这,在汽车的心窝。虽然它和“我”一样遍体鳞伤,但我们的心窝都是暖的。恰如那句诗“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长路上的迷惘,似乎在一瞬间,看到华灯初上,星斗满天。
诗人海子在《小站》中写道,“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也许路途有点艰辛,有点孤独,但熬过了痛苦,我们才能得以成长。”
成长就是这样,或许比你想象的差些,又比你想象的好些,但它却是我们必经的溃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