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

嗯,标题就是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最著名的一句话。

我想,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所有书里面,爆粗爆的最多的,而且言语之粗俗似乎已经达到理直气壮的地步。嗯,第一次看的时候,有些被刷新三观的赶脚。

本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粗鲁叛逆,张口闭口混帐,他妈的。还抽烟,喝酒,玩女人,不好好读书,这些可能都是年轻一代在青春期反叛的写照,所以这本书得到了年轻一代的拥护和支持。

虽然整本书在语言上,嗯,非常新颖,以一种对社会反叛的口吻揭露成人世界里的各种虚伪和做作,在年轻群体中容易产生共鸣,但却遭来成人们的反感。

霍尔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不良少年,不思进取,消极颓废,成人们肯定坚决抵制这样的书籍出现在自己孩子的书桌上。以免带坏自己的孩子。

而作者的意图,恰恰在于,希望通过这本书,引发成人对于教育孩子等各方面的反思。

即使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逆反心理,仍然只是一味的抵制或者胡乱安排,就像霍尔顿的父母频繁地给他更换学校,但却忽略了他的内心感受一样。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不理解甚至是互相伤害。

多数年轻人的思想是动荡的,也是不成熟的,他们顶多认为作者写出了他们内心的渴望和诉求,但却没有触动他们去深入思考所谓的是非对错。

豆瓣上有一篇书评说:“当下的人们正在以一种疯狂的复制在自杀,人们不管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都在他们的生活中不断与不懂得思考的人,媚俗或平庸相撞击,然后再将此复制给下一代。”

换言之,我们如今所处的这个社会,仍是将约定俗成的道德准则强加给个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他自己的主观思考来判断决定,而更多的是,被外界普遍认可的意志所驱使。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似乎都只是在例行公事而已。

读书,获得更多的学问,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赚更多的钱,以便日后买辆玛莎拉蒂,交一个漂亮性感的女朋友,结婚生子,等等。

我们活着,仿佛就是为了满足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三观和价值,失去行动,独立思考的自由和能力,而所有反叛这一准则的人,均被视为异类,甚至是精神病患者。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部小说讲述的故事,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有些相似。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那么“我”就是不正常的,是应该被消灭的。

嗯,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穆勒《论自由》中提到的“多数人的暴政”。少数和异类,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我喜欢书里,这样的一句话:

“一个不成熟的理想主义者会为理想悲壮的死去,而一个成熟的理想主义者则愿意为理想苟且的活着。”

也许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方面要承受外部的种种压力,另一方面,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但是在苦苦挣扎的过程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自己感动不已。

我想,这也是霍尔顿想要成为稻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因吧。

他说:“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嗯,这个愿望,虽然不现实,但是很温暖。

既然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那么就溃烂吧,总要有人溃烂,也总要接受溃烂。也许溃烂之后,可以出现一些美不胜收的东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这样写道“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
    一定要谦虚阅读 8,800评论 0 1
  • 读了余华写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想起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当中的一句话,他在其中写道“长大是人必经的溃...
    简黎17阅读 3,633评论 0 0
  • 不知从何时开始 我学会了应酬别人 以前一直以为可以坚持做自己 可以听从自己的内心 可是越大越发现 自己渐渐地在违背...
    何必在是非中辩解阅读 1,215评论 0 0
  • 有太多的话想要说,这就是这本小说的可爱之处。 无奈现在太晚,我也还想再看点东西,只能先暂且放在一边等明天有时间再回...
    Leonor_Z阅读 3,138评论 0 0
  • 导语 “如今,面对泛滥成灾的广告,大多数受众表现出赤裸裸的抵触,尤其是直接宣传产品的纯广告。这些传统的硬广,带有强...
    APP干货铺子阅读 8,464评论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