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为奶奶的背影)
清明时节雨纷纷,对于上班族而言,是难得的一个小长假,可以去郊外踏青了,对于怀恋的人而言,是祭祖和吊唁亲人的日子。
但今天想说一下我的奶奶,奶奶还健在,不过她的一生是比较悲情的。
奶奶的童年时代,正好是读书求学的时代,因外曾祖父重男轻女的原因,而被放弃了宝贵的求学的机会,一直到现在为止,奶奶还会说:是文化挡住了我前进的脚步。奶奶的青年时期,因家中的姊妹兄弟较多,并且外曾祖母去世较早,奶奶也在家中排行老大,故在放弃读书后的时期,就承担起来照顾弟弟和妹妹的角色,就算后来争取的在党校读书深造的机会,也因为要照顾咿呀学语的妹妹而中断,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也是因为要尽快完成人生大事,被曾祖父催促结了婚。
奶奶这一生跟土地打交道比较多,这也造就她的土地情结。为了能让她种的庄稼能茁壮成长,还会晚上点着手电筒去捉虫,会因为爷爷多给庄稼浇了水跟他着急,每次看着地上的庄稼长高时,总是特别有成就感,逢人就说这是她亲手种的,现在都已经能够采摘了,可能是在她那个时代,基本都是靠着土地种着粮食活的,所以特别依赖土地依赖庄稼,觉得这是生命力的一个来源的根本。
而我跟奶奶的感情也很深,有一个原因是父母不在家时,常常会把我们给奶奶带,那时常回想在耳边的话语就是:你们不要打架了,你是姐姐,要学会让着弟弟。还有就是奶奶经常会想着我们,总是惦记她的孙儿孙女。所以我在记事起,就和奶奶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
记得还在读初中的时候,我们家跟奶奶家住的也没那么远,在一个下着鹅毛大雪的冬天,堆积在地上的雪都能没过膝盖了,听到外面有敲门的声音,妈妈忙去开门,开门后才发现是奶奶,奶奶背着一个担子,担子的两头各挂着一个布袋,布袋外面都裹着一层雪,奶奶身上也披了一层雪,进门后,奶奶放下担子,摸着我的头说:怕两个孩子冻着了,就赶着把两个新棉被送来了。
记忆中的年轻时的奶奶是很精神的,为人处世很圆润,而现在回到老家,见到的是年过70的奶奶,奶奶现在还是精神抖擞,年华已过,已经咬不动苹果了,她已经老了,背影也佝偻了,脸上的皱纹也多了,眼睛也没那么有神了……
在这个清明节,祭祖上坟时,奶奶就开始念叨了,说:前两天得知一个认识的朋友,长我几岁,已经三十天没有进食了,现在还处于弥留之际,估计也快不行了,我自己也年纪大了,要是哪天不行了就直接在这里找个地和婆婆(太奶奶)做个伴。言语之间仿佛将死亡这个话题看的很透了,谈论起这个还是一脸的平静。还有一次,看到奶奶在晒箱底的"衣服",我觉得奇怪,就过去问她,结果她说这是寿衣,自己提前订做的,就是怕自己有一天不行了,她的儿女不会太慌乱,能从容的安置她,还说去了以后不会拍纪念照挂在家里,怕瘆人吓到小孙子。我听后只是觉得很害怕,害怕真有这么一天会发生,害怕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后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我很难想象一个老人家会把死亡看得这么平淡,仿佛这件事跟她无关似的,也很难想象她现在就把要走的那一刻及之后的细节都想好了,还都是替儿孙着想的。
每次我回家见到奶奶,看到我的她眼睛里都是温暖的笑意,并且由衷地很开心的说:文文(化名小名),你回来啦?我看看你长胖了没有?平时也很省吃俭用的她会做一些荤菜或炖汤来招待我,每当我要离开的时候,还总是会塞钱给我,怕我的钱不够花,我都会摆手拒绝的,毕竟她老人家的钱也来之不易,尽管如此,她还是会想着将她仅有的给我。
奶奶年纪大了,为了子孙晚辈,还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很多老年人希望对子女的希望都没那么高,年轻的时候付出了青春年华,而年纪大了还想用自己仅有的力量照顾孙儿,要的回报可能就是一些尊重一些存在感,和一些陪伴,所以,作为子女或是孙儿,也该抽空多陪陪老人,毕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PS:写这篇文章时,把自己都写哭了,情不能自已,尽管明白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还是希望时光走的慢些,能让我多陪下她多听些她的唠叨。不管我走到哪,我都知道有一位老人无私地爱着我。
如想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推送文章,可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文艺小资的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