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骂张伟的,也在依靠了张伟
张伟的新世相刷屏,褒贬不一。不站队是错误的,站队并快速站队,才是称职的庸俗的自媒体,这么热,央视都请人带话采访相关深度参与者了,不蹭一下不好意思。没有褒奖,贬低也就没什么意义。换种角度说,正是所谓的“吃相难看”才给很多“儒雅的君子”机会表现自己的“儒雅”。如果真的那般儒雅,对张伟的吃相不忍直视,也根本不需要蹭张伟的热点表达异见来刷存在感。
借用余光中的话,李敖骂他,他一个字不回。问为什么,他说,他天天骂我,说明不他能没有我。我不理他,说明我能没有他。
02 容易被你煽动的,也最容易扇你耳光
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时刻不忘这个根本。名利是把双刃剑,处处是坑。默默做事,默默赚钱,好好过日子,低调谨慎永远没有错。
03 优势用不好,会固化为自己的短板
有个哥们儿是稿件输出机器,可做什么都是为了写稿件。跟他一起写博客的那些朋友,如今都不专职写稿了,因为人家进化得能做CEO,又能做产品总监,还陆续成功投资了十几个项目。只有他,还是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的写手,“除此之外,啥都不会”。
要写文章,因为它确实让人的视野开阔、写作能力和思维境界有所提高,但不能把自己困在文字里。
限制我们想象力的,除了贫穷,可能还有我们最熟悉和最擅长的事情。
04 独处是奢侈品,闲聊是最重的负担
陈果在课上有个细节描述,她说有时候想朋友了,就去找对方,很自然的,坐下来各干各的,事情做完了,就走。而这样的朋友见面很少,一般都是独处。谁不羡慕这样的状态?
相反,人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闲聊等无用社交。
懂的,什么都不用说;不懂,没必要说,说了也不懂,白费口舌。
05 花钱买东西,还是买价值
我的消费方式一直遭人诟病,觉得钱花得不少,到手的东西不多,大手大脚不心疼钱,简直SB一个。
比如,过年在父母家花了几百买辆孩子的自行车。父母开始反对,说骑不了几天你们就走,买了带不走,所以没必要,太浪费。
我的意思是家里侄子侄女多,孩子一直跟他们疯跑疯玩,被大孩子带着,他骑车动力足,骑几次就会了,而他回到青岛,每天不是上课就是参加活动,在家也是一个人,骑车的机会不多,一个人也没动力。
我花几百,是想让孩子学会骑自行车,体会到一群孩子骑车的乐趣,而不是为了要那辆自行车。
父母觉得对,就带孩子去买了,接着回青岛之前孩子天天骑车。
孩子的玩具和书也大都如此。有人说,你租书的钱,都能买很多书了。我就想,我花钱是为了书的内容,不是为了要一堆纸,干嘛花钱弄一堆注定以后要扔的东西在家里。
我觉得,相对于东西堆在面前,我更喜欢把体验带在心里,体验的便捷性是首要考量因素。很多问题,有人很务实把它归结为具体的钱的问题,我比较虚,常强调看不到的东西。
06 三观不同,不能强融。
能聊到一起的人很多,因为忍一忍也就算了。但是三观相同的人,哪那么好找啊。没有对错,容纳不同,保持距离,互不干扰,足矣。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