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强“忍者”:司马懿

和曹操一样,司马懿的声名一向备受争议。喜欢的人喜欢到心眼里,讨厌的人讨厌到骨子里。一种说法认为司马懿大器晚成,伺机而动;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懿老奸巨猾,谋权篡位。历史的真相已无法完全探明,只能根据史书记载分析一二了。

一、初到曹营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人,今河南焦作,祖上历代为官。司马懿自小聪明博学,尊崇儒家经典。汉末国乱,常有忧国忧民之心。南阳以识人闻名的杨俊和尚书崔琰都看出司马懿有不凡之才。

建安六年,司马懿被推举为上计掾(文官名)。曹操担任司空时,听说了司马懿之才,便征召他为自己效力。司马懿看到汉的气数已尽,不想屈于曹操,以患病为由,推辞不就。曹操派人夜间刺探,司马懿仍卧床不动,暂时作罢。曹操任丞相时,再次召司马懿为官,并下令:“如果他再推辞,就抓起来。”司马懿怕惹祸端,这才就职。

二、错失蜀地

司马懿跟随曹操征讨张鲁,对曹操说:“刘备用欺诈和武力手段俘虏了刘璋,蜀地人心还未归附,他却远征江陵,机不可失。现在我们如果在汉中示威,益州则会震动。我们如果率兵逼近,一定能瓦解他们。利用这个形势,我们很容易取得成功。圣人不能违背时机,也不会错过时机。”曹操却说:“人总是苦于不知足,我们已经得到陇右了,还想要得到蜀地!”最终没有听从。

三、劝曹称帝

之后,司马懿跟随曹操打败孙权,孙权派使者祈求投降,上表称臣,劝说曹操称帝。曹操说:“这小子是要把我放炭火上烤啊!”司马懿说:“汉朝的国运将要终结,您已经拥有了十分之九的天下,还以臣子身份服侍汉朝。孙权称臣,这是天下人心所向。舜、禹、汤、周文王之所以不谦让而称王称帝,是因为他们敬畏天命,顺应天命。”受到荀彧的极力反对,曹操最终没有称帝,但已有帝王之权。曹操死后,曹丕称帝。

四、劝农积粮

魏国建立后,司马懿升迁为太子中庶子,即太子侍从,后又升迁为军司马。司马懿向曹操建议:“古代箕子陈述治国之道,以粮食问题为首位。现在全国不耕地的人有二十多万,这不是国家的长久之计。虽然战争还未结束,我们也应当边耕种边防守。”曹操听从该建议,开始致力于务农积粮。

五、计杀关羽

司马懿又指出胡修、傅方粗暴骄奢,不能守边,曹操未能察觉。待关羽在樊城围攻曹仁,水淹于禁等军,胡修和傅方投降关羽,曹仁的处境更加危急。曹操认为许都离敌人太近,想要迁都到河北,司马懿劝谏:“于禁等人被关羽水淹,并非因为防守的失误,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并无损失。如果轻易迁都,既向敌人示弱了,又会让淮河和沔水流域的百姓不安。孙权和刘备貌合神离,关羽的得意,一定是孙权不想看到的。我们可以让孙权从背后偷袭关羽,樊城之围自解。”孙权果然派吕蒙突袭关羽,关羽被擒。

该计策的水平与陈平离间项羽、范增之计不相上下。司马懿利用人性的弱点,离间了孙、刘两方,让所向披靡的关羽被初出茅庐的吕蒙大败。

六、劝阻迁移

因残留荆州和颍川的人民离南方敌人太近,曹操想要迁移他们。司马懿劝曹操:“荆州和楚地的百姓心性浮躁,易动荡难安。关于刚被打败,那些作恶之人都躲起来骑墙观望。如果我们现在迁徙善良的百姓,不仅会伤害他们的感情,还会让已经离开的人不愿再回来。”曹操听从,那些逃亡者果然都回来了。

七、料事孙权

曹操在洛阳去世的时候,朝廷和百姓恐惧不安。司马懿负责处理丧事,内外都井然有序。

魏文帝曹丕即位,司马懿被封为河津亭侯,后转为丞相长史。孙权率军西进,曹营官员们认为樊城、襄阳没有粮食,无法抵御敌人。当时曹仁镇守襄阳,大臣们请求召曹仁回宛城。司马懿说:“孙权刚打败关羽,此时正在巩固自我,肯定不敢轻举妄动。襄阳是水陆交通的要塞,是抵御敌寇的要害之地,不能放弃。”曹丕不听。曹仁烧了樊城和襄阳,弃城而走。正如司马懿所料,孙权并没有来犯。

八、辅助曹丕

黄初五年,天子南巡,在吴国边界检阅部队。司马懿留在许昌,统兵五千,还被曹丕增加了两个职位,司马懿推辞不受。曹丕说:“我处理各项事务,夜以继日,没有安宁的时间。这不是为了给你荣耀,而是想让你帮我分忧而已。”

黄初六年,曹丕大兴水军征讨吴国,命司马懿留守,对内安抚百姓,对外供应军需。临行前,曹丕下诏:“我深深挂念后方事务,所以将此事托付于你。曹参虽有战功,萧何保障的大后方才是最重要的。你能让我没有后顾之忧,不是很好吗?”曹丕从广陵回到洛阳,给司马懿下诏:“如果我东征,你应当总管西边事物;如果我西征,你应当总管东边事物。”于是司马懿继续在许昌镇守。

九、曹丕托孤

曹丕病重,司马懿和曹真、陈群等人被召见,一起接受皇帝的托孤,辅助新君。曹丕还给太子下诏:“如果有人离间这三位,一定不要怀疑他们。”

十、击退孙权

曹睿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孙权围攻江夏,派诸葛瑾和张霸进攻襄阳。司马懿率军击退孙权,并继续追击,打败诸葛瑾,斩杀张霸等一千多人。此战后,司马懿升为骠骑将军。

十一、击败蜀军

太和二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征。司马懿派步兵和骑兵两万,接受调度。将领们想在渭河北岸等待蜀军,司马懿说:“百姓的物资都在渭河南岸,那里才是两军相争的地方。”于是率军渡过渭河,背靠河水驻军。司马懿对将领们说:“如果诸葛亮够勇敢,应该会从武功县出军,依靠山势向东进攻;如果他向西上了五丈原,我们的部队就安全了。”诸葛亮果然向西,准备北渡渭河。司马懿派将军周当在阳遂引诱诸葛亮,诸葛亮却没有动作。司马懿分析:“诸葛亮不是要夺取阳遂,而是要占领五丈原。”于是派将防备阳遂,与诸葛亮在积石相遇。两军交战,诸葛亮无法前进,退回五丈原。

这时一颗流星划过,坠落在蜀军营地。司马懿预料诸葛亮将失败,便派骑兵偷袭蜀军的后方,斩杀五百多人,俘虏一千多人,投降者六百多人。

两军继续对峙,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拒不出战。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妇女的服饰,司马懿假装生气,请求出战,被曹睿否决。司马懿的弟弟来信询问,司马懿回信说:“诸葛亮志向远大却抓不住战机,谋略颇多却缺乏决断,喜欢用兵却不知权变。虽然带兵十万,已经在我的掌心之中,打败他是必然的。”

两军相持一百多天,诸葛亮病死,各将领逃走,司马懿出兵追击。司马懿视察蜀军营地,缴获大量的图书和粮食,对将领们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此前,诸葛亮的使者来访,司马懿问诸葛亮的生活,一天吃多少饭,使者说一天三四升。司马懿接着问政事,使者说:“二十杖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过问。”司马懿告诉身边的人:“诸葛亮命不久矣。”后来果然如司马懿所料。

诸葛亮的部将杨仪和魏延争权,杨仪杀了魏延。司马懿想要继续进攻,曹睿不许。

太和三年,司马懿升为太尉,封邑也多次增加。蜀军将领马岱来犯,司马懿派牛金反击,斩杀敌方一千多人。

十二、平叛辽东

辽东太守孙文懿谋反,曹睿召司马懿进京,让司马懿预测孙文懿的计划。司马懿说:“放弃城池而逃跑,这是上策。依着辽水来抵抗我方大军,这是中策。坐守襄平,则会束手就擒。”曹睿问孙文懿将如何选择,司马懿说:“明智的人才会清晰判断敌我形势,做出取舍,这不是孙文懿所能做到的。我们率军远征,他会认为我们不能长久作战,所以一定会先依辽水而防守,这是中下策。”曹睿问所需时间,司马懿说:“来回需要二百天,攻打需要一百天,修整需要六十天,一年足矣。”

出征前,司马懿劝谏曹睿:“过去周公建洛邑,萧何建未央宫,我却未能建好宫殿,这是我的责任。然而现在百姓困苦,内外都有劳逸,这个形势下不能兴办多个工程,所以应该先暂停宫殿的建设,来解决燃眉之急。”

景初二年,司马懿率兵将四万从京城出发,在辽水边驻扎。公孙渊果然派兵设六七十里防线,阻击司马懿。司马懿佯攻敌军南部,暗中派兵偷渡到敌军北部,烧掉船只,向襄平进发。敌方主力部队全部南下,北方空虚。敌军看到司马懿的军队出现在他们后方,都赶来拦截。这时司马懿下令全军反击,敌军节节败退。敌军退守到襄平,司马懿率军包围襄平。

当初公孙渊向孙权请求援助,孙权回信:“司马懿善于用兵,变化莫测,所向披靡,我很担心你。”

大雨过后,司马懿筑起土山,深挖地道,向敌人展开进攻,日夜不停。公孙渊从南面的包围圈突围,司马懿派兵拦截,杀了公孙渊,襄平被攻破。司马懿上奏皇上,请求让一千多名六十岁以上的士兵退伍。在战争中阵亡的将领,司马懿安排灵柩送他们回家。

从辽东回来后,司马懿看到一万多名劳工还在服役,所雕刻的玩物数以千计。司马懿上书,请求停止这些工程,节约务农,天下百姓都感到欣慰。

这时的司马懿已有了人君之势。

十三、奉受遗诏

刚到襄平的时候,司马懿梦到皇帝枕在他的膝盖上说:“看看我的脸。”后来皇帝下诏:“我侧着身休息,盼望你来,你来了直接进宫,看看我的脸。”司马懿惊慌不已,匆匆赶到。皇帝拉着司马懿的手:“我把后事托付给你了。死亡是可以接受的,我忍着不死就是要等你来。能与你相见,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司马懿和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助年幼的新皇帝曹芳。

曹芳即位后,司马懿任太傅,有萧何之待遇:上殿不快走,可穿鞋佩剑,朝见不唱名。司马懿的几个儿子都被封侯封官,司马懿坚决不接受。

十四、击退吴军

吴国将领全琮、朱然、孙伦、诸葛瑾、步骘率兵来犯,司马懿请求亲自征伐。大臣们都认为敌军远道而来,应当用长远策略来抵御。司马懿却说:“边界受到敌人的攻击,我们却稳坐朝中,这会让边疆不安,百姓生疑,这是国之大患。”司马懿亲自挂帅,率军南征。司马懿派轻骑兵挑衅吴军,吴军不敢出动。司马懿让将士们展示出要进攻的态势,吴军趁夜逃跑。司马懿继续追击,斩杀俘获一万多人,缴获了他们的船只和物资。

十五、人间清醒

司马懿的功劳越来越大,封邑也越来越多,他却更加谦虚低调,还常常告诫子弟:“骄傲自满是道家所忌讳的,四季尚有推移变化呢,我有什么样的德行才能够承受这样的富贵呢?只有不断损减,或能免于祸患吧?”

十六、击退诸葛恪

吴国将领诸葛恪驻兵皖城,常常侵扰魏国边境。司马懿率军攻打诸葛恪,诸葛恪烧掉物资并弃城而逃。为积蓄粮草,司马懿大力推行屯田制,开挖水渠,修建蓄水池,屯驻的士兵接连不断。

十七、相中之败

尚书邓杨、李胜等人想让曹爽建立功名,劝他去讨伐蜀国。司马懿劝阻,曹爽不听,最终无功而返。

吴国入侵相中地区(荆州南部),当地的一万多户百姓为躲避战乱而北渡沔水。司马懿认为沔水以南离敌军太近,如果百姓南返,必将引来敌军,所以应该留他们在北岸。曹爽却说:“如果不能守护沔水以南并留下百姓,这不是长久之计。”司马懿说:“不是这样的。物品放在安稳的地方才安全,放在危险的地方则危险。兵书上说:‘成败在于形态;安危在于势头。'形势是统御众人的关键,不能不慎重考虑。假如敌军派两万人阻断沔水,三万人与沔水南岸的各军相持,一万人去相中地区肆意横行,我们将如何去救?”曹爽不听,坚持命令百姓南返。吴军果然攻破相中地区,令魏军损失惨重。

十八、高平陵之变

再后来,曹爽采用何晏、邓扬、丁谧的计策,将太后赶到永宁宫,独揽大权。曹爽大肆培养自己的党羽,司马懿无法阻止,便称病不再过问政事。

曹爽等人认为司马懿病重,无法再威胁到自己,便有了无视皇帝曹芳并取而代之的想法。为保险起见,曹爽派河南尹李胜在赴任荆州前去探望司马懿,探听虚实。司马懿假装病情严重,故意让手上的衣服掉落,连杯子也拿不稳,粥全都流到衣服上,沾湿了胸口。

李胜说:“大家都说您旧病复发,没想到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司马懿假装挣扎着回应:“我年老病重,快不行了。你即将去并州任职,那里靠近胡人,你要做好防备。恐怕我们再也见不了面了,我把儿子托付给你。”李胜说:“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故意弄错,假装混乱地说:“你刚到并州。”李胜接着说:“我是去荆州。”司马懿说:“我年纪大了,大脑有些糊涂,听不懂你的话。现在你回到本州,你德行高尚,心怀大志,一定能建功立业!”

李胜回去后向曹爽报告:“司马懿只剩最后一口气,形神已经分离,不用再担心他了。”过几天,李胜又向曹爽报告:“太傅已经无法康复了,真令人感伤。”曹爽等人这才真正放松警惕,不再防备司马懿。

道家的以柔克刚,被司马懿运用到了极致。扮猪吃老虎的戏码,司马懿演得如此精彩。

嘉平元年,曹芳去祭拜高平陵,曹爽兄弟都跟着去了。司马懿任命司徒高柔为节度使,统领曹爽的军营,并对他说:“你是周勃了。”接着任命太仆王观行使中领军职责,接管曹羲的军营。司马懿亲自率太尉蒋济等人带兵迎接皇帝曹芳,上奏书将曹爽的罪过逐一陈述。曹爽没有向曹芳奏报,把曹芳的车驾留在伊水南岸过夜,派几千名士兵防守。

曹爽派陈泰去见司马懿,打探消息。司马懿列举了曹爽的过错,但最终的惩罚也只是免去他的官职。陈泰回去向曹爽报告,劝他向皇上奏报。司马懿又派曹爽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告诉他,还指着洛水发誓,曹爽这才相信。曹爽得意地说:“司马懿只是想夺我的权而已,我可以以侯的身份回家,不失为一个富家翁。”于是才向皇帝上奏。

后来,曹爽兄弟及其党羽们被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悉数诛杀。皇帝曹芳任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坚决推让。这时,司马懿已经是朝廷的实际掌舵人了。

十九、诛杀王凌、曹彪

王凌等人想要拥立曹彪,谎称吴国人堵塞了涂水,请求发兵征讨。司马懿看出王凌想要兵变,亲自率兵到达甘陵。王凌自知无计可施,束手就擒,并在回京途中饮下毒酒自尽。司马懿诛灭了王凌余党的三族,并杀了曹彪。

二十、寿终正寝

司马懿从甘陵回京后,曹芳册封其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司马懿坚决推让这两个封号。同年八月,司马懿在京城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此前,司马懿就预先安排了自己的葬礼。他在首阳山挖了一个墓穴,墓穴上既无坟头,也无树木作为标记。他还要求入殓时只穿平时的衣服,不需要任何陪葬之物,也不许后人与其合葬。

纵观司马懿的一生,战功赫赫而不张扬,料事如神而不自满,能屈能伸,知进知退。他为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虽王朝短暂,仍不失为一颗耀眼之星。教员曾这样评价司马懿:此人非凡,于谋略上,或有超越曹操之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