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5日在参观颜回庙(孔子最得意弟子)之后,一路向东出鲁城,徒步约3公里来到周公庙,拜谒这位连孔老夫子都无比崇敬的周代圣人。
周公--姓姬,名旦。我国西周时代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仁爱而孝顺。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
曾制作礼乐、天下大治,也曾两次辅助武王伐纣,受封于鲁,但周公决定就在武王身边以相位辅佐,命自己的长子伯禽赴鲁继位,某种意义上说他是鲁国的真正的先祖。
有《周公解梦》遗世,而《周易》则是其父周文王的传世杰作。
因其功勋卓著,成王命于鲁国修建周公庙祭祀,庙后毁。
于公元1008年(宋朝)复建于原址,占地75亩,现存留宋、元、明、清碑碣36幢,但大多字迹不清,几乎无法全部辨认。只有《金人铭》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出庙后偶遇周公后人-东野洪生(曲阜市周公文化研究会会长),家住周公庙外400米处一座普通院落,带惟明入室参观宅院,还大约介绍《金人铭》(似家训)的主要含义,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缘分。而且据这位周公后人介绍,周、冯等八个现代姓氏都属于姬姓周公的后代。还说大门的这副对联是清代乾隆年间宰相纪晓岚给周公后人所提写的对联:"文学开孔孟,道统继唐虞。"
如有愿意求证考据的朋友,可以联系查阅。
【以下内容搜索于网络,略作参考】
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据《曲阜县志》记载: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鲁。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结果残余势力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武庚与「三监」管叔、蔡叔等人。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
周公自幼笃行仁孝,多才多艺。文王在时,他以孝仁而异于群子;武王即位,则以忠诚辅翼武王,一次,武王有疾,群臣忧惧,卜求先王救助。“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愿以自身替武王之身,且称曰:“旦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 及武王死,成王在襁褓中,周公毅然挑起了“摄行政当国”的重担,并且教诲开导成王,以其终生辅国安邦。
周公“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来源。儒家思想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礼”,也源于周公。《周公解梦》一般相传为周公所作,人们也就不可避免将周公与梦直接联系起来。这也就是梦经常被称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的原因。
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洗完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脯」典故。
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
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