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是人类听觉器官赋予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倾听却是人“有意而为之”的行为。倾听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感受对方谈话过程中表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并确定其含义及做出相应反应的过程。
平时教学中,教师更多会关注学生有没有在听,却很少关注学生是否在倾听。坐姿端正的学生就是在倾听吗?眼睛看着老师的学生就是在倾听吗?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就是在倾听吗?
倾听是一种多感官交织融通的行为,它不只是“听”,也包括了“看”,更涉及到了“想”和“思”。认真倾听的过程,是思维运作的过程,更是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
一、价值探寻:儿童倾听力的教育本位
1.儿童倾听力,数学学习中意识偏位
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学生努力表现出自己是在认真倾听的:身子挺得笔直,双手抱臂平放课桌上,眼睛紧盯着教师或黑板目不转睛。看似此时的他们,全神贯注,用心倾听,其实,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假”听。
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努力做出“假”听表象,这样的坐姿和表现,哪怕没有在倾听,至少不会被老师批评。
(1)课堂学习中“倾听”的漠然
场景一: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一道算式“8×5÷2”,指名说口算过程。当一个学生站起开始回答问题时:“先算8乘5等于40,再算……”话还没有说完,已有学生极不耐烦地高高举起手,嘴里不停喊着:“我还有别的方法,我的方法比他的简单!”
场景二: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了一些图形,如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每个图形均被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出了其中的一份。
随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图形并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表示1/4?请同座两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开始讨论交流。此时,可以看到,有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但我不看你,你也不看我的;还有你在眉飞色舞地说,我在东张西望地看,不仅不听你在说什么,我也不知道需要想什么,需要发现什么……
(2)习惯养成中“倾听”的缺失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好习惯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教师父母对他们的引导和行为训练。
倾听意识和倾听能力是可以训练、培养的,但在平日教学中,教师虽然关注学生课堂上有没有听课,但倾听习惯的培养,能力的练习建构非常少,教师缺少科学系统的倾听策略方法,很少关注或指导儿童学会倾听,没有形成规范系统来帮助儿童形成良好倾听习惯,也不利于儿童倾听能力的发展。
2.儿童倾听力,学习力提升的着力点
(1)倾听,生命的渴望
倾听与被倾听的需求,是每个人内心一种渴望与需要。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倾听,得以认识世界与自我。
当倾听者始终以一种专注的姿态对待他人的言说,是来自于内心的自发和自觉。每一个眼神、动作和姿态,都向被倾听者传递一个清晰明确的信息:他在倾听我的发言,他在捕捉我所传达的信息。这种方式传递的是对他人的尊重与全身心的接纳。
当我们倾听他人时,我们也在倾听自己,相互彼此共鸣应和。一旦开始倾听,就意味着一种迎接和承纳,表明了一种真诚的平等和尊重,这正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
(2)倾听,学习的开始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学习从学会倾听开始。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往往具备对广泛问题的探究欲和好奇心,有着比较强烈倾听欲望。同时,他们对各种信息高度敏感,通过倾听获得更广泛的资源和渠道,并能对不同的声音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和理性的认知,能够听取和理解其他人的意见,接受那些理由充分的反对意见,并修正自己的观点和计划。
倾听不仅在听,还伴随着反思重建,是学习重要必备品格。倾听他人,将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扎根在他人的思考和表达之中,把他人的话语与自己的话语整合起来,边听边思考:他想说的是什么?他为什么会这么说?我的呼应和表达是否准确地理解了他人的意思?是否有误听和误解?如果有,我该如何改进和提升?……
二、实施策略:儿童倾听力的行动研究
1.建构倾听意识系统,唤醒倾听需求
(1)营造良好倾听氛围
倾听,需从静心开始。在正式上课铃声响起的前半分钟响起预备铃,学生进入教室,教室里传来“铃声响,扶桌静”的口令,“扶桌——静!”教室里每个学生嘴里说出“静”这个字的同时静静趴伏在桌上。
此时的他们,或许与未尽的游戏有些不舍,但半分钟的静卧,使得原本快速跳动的心渐渐恢复了平静,半分钟的“静心”让倾听成为一种可能!
除了半分钟预备铃的静心,通过创编倾听歌“身坐正,脚放平,不急举手倾耳听。会思考,能判断,我会做个小裁判。”学生诵读中明晰认真倾听需要做什么。
当然,可以通过学生创作倾听主题画,设计倾听图示:
让学生发现倾听时,需要嘴闭紧、眼睛看、耳朵听、用心记。
(2)明确倾听具体要求
学会倾听,不单单只是用双耳倾听,更是要用心去倾听,边听边思考。想要达到良好的倾听培养结果,我们需要具体、明确倾听的“五心”要求。
专心:倾听中寻本意。当别人在说的时候,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努力听清楚对方说的是什么,做到听完整,听明白,学会抓关键词句,理解其表达意图和想法。
细心:倾听中找不同。在倾听过程中,不仅需要听清听完整,还要能听出说话者表述内容中的疏漏、多余或不同之处。
耐心:倾听中忘自我。倾听中,需要做到尊重对方,暂时放下自己的观点想法,不随意插话,不因为对方的语气、语态、内容而打断对方说话。
虚心:倾听中作对照。通过提问、复述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对方的表述作比较,提出不同的观点,边听边修正、完善自己的想法。
用心:倾听中辨是非。用心倾听,不盲从,批判地选择、接受,听中有思,思后再说,带着问题听完别人的陈述,思考他说得是否正确,和自己的想法有无联系,明辨是非,相互促进。
(3)制定恰当倾听任务
制定恰当倾听任务,明确要做什么,可以倒逼激活学生内在倾听的需求。如下面这位教师的教学片段:
师:屏幕上出示一段文字。看完文字内容后,请你在纸上写出一个或两个问题。写好一到两个问题后,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4个人想出来的问题,最想解决的是哪三个问题。请你们排上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
学生点头示意表示明白老师的要求。
师:时间到了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告诉大家,你们这个组最想解决的问题是哪一个?想一想,刚开始要想几个问题?
生1:1到2个问题。
生2:每个人想1到2个问题,但是我们小组有4个人。
师:所以呢?
生2:肯定有同学的意见不能被采取的。
师:再有呢?等会向大家汇报的时候,只能讲几个?
生2:只能讲1个。
师:怎么办?
生3:在组内先听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比较,然后选择出最能代表组内的问题,在全班汇报。
学生从自己提出1至2个,到小组讨论后罗列出前3个,最后在班级汇报时只能说1个,数据要求的变化,带来学生要倾听他人提出的问题,与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比较,筛选优化小组最佳问题。每一次的选择,都需要认真倾听他人的表达,与自己提出的问题做比较、选择,带有思考的倾听,赋予倾听更多的意义与价值!
(4)建立多维倾听评价
倾听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氛围的营造,任务的倒逼,还需要自我的觉醒,评价的跟进。每节课,依据倾听评价标准进行自己评、小组评、老师评等多维评价,如下图:
2.设计倾听目标系统,明确倾听对象
(1)合作汇报中明晰
数学学习中,教师常会布置组内学习要求,组内成员讨论后,由代表发言。但在小组讨论交流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同伴之间有没有倾听组员的观点,博采众长,完善观点,达成共识,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
如果我们换一种汇报方式,会带来倾听学习怎样的变化?
课例:《解决问题的策略》片段
师:同学们在组内讨论了“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有答案了吗?
学生点头举手示意。
师:真好!现在老师提出汇报要求。老师请一组3个成员都要上台,其中一个同学展示并说出解题过程,另一个同学边听边用图示表示出这个同学的解题思路,第三个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记录表述中的关键词。明白要求了吗?
学生复述要求后,开始进入小组合作汇报展示环节。
可以看到,在这个汇报环节中,由一人独立汇报变成组员全员参与,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任务,另两个学生需要认真倾听说解题思路同学的发言,并同步做出相应的操作。有了具体的倾听目标,学生明确了倾听的对象是谁。
(2)结对互评中明晰
生生结对,互相点评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还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倾听的目标,相互做出评判与回应。
“每日一讲”采用学生录音讲解一道题的方式,将讲解录音上传至群里,由学号结对的同伴进行听后的简要点评。学生不仅需要认真倾听结对同学的录音,还需要有回应,做出恰当的评价。
(3)体态语言中明晰
课堂上,学生在倾听他人言说时,会缺乏眼神交流、身体前倾、面向发言人等积极倾听姿态的身体动作,也可以说缺乏积极的非语言交流。
在人与人交流时,微表情、躯体动作、姿势等非语言交往往往能反映一个人是否愿意倾听。
为此,当我们在倾听他人发言时,需要做到面向对方,眼睛看着发言人,如赞同发言人的观点,可以微笑、点头或发出“嗯”的声音。
提高小学生倾听能力应从调整倾听姿势、眼神交流及躯体动作体态语言入手,确保首先在身体上参与倾听,达到专注倾听的状态。
3.构造倾听方法系统,掌握倾听方法
进行倾听能力的强化训练,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法策略。
(1)听说与听记
听说,指听后做回应。如何说,教师可训练学生范式回答,做出恰当的回应。
如:“仔细听,他用了什么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
“用心听,他们俩在表达中有哪些相同的,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想想他哪里说得对,哪里还需要补充修改?”
“听完他的发言,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
此外,复述老师和其他同学讲过的话,“刚才发言的同学说了什么,谁能再说一遍?”通过这些训练提高学生倾听的素质,也可以检验学生倾听的效果。
听记,指听后能记住。这种方法能着重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边记的能力。
口语表达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倾听时的思维活动要求是快速的。
数学口算训练,学生由看题口算变成听算。教师口报算式,学生听算式写得数。还可以用“36乘4减2的差”这样的方式描述算式,学生听后写出正确算式。
此外,作业设计中增加听的作业,布置作业的方式,有板书记录变为听记作业等。(2)听辨与听编
听辨:指听后亮观点。听辨中要说清楚自己的观点,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并针对对方发言中的漏洞进行反驳。
他的发言想表达的观点是什么?我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我不同意,那么我的观点是什么?我用什么论据来证明我的观点?
教师可以设计有争议的话题作为听辨训练内容,如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一张方桌有四个角,锯掉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圆柱的侧面展开一定是一个长方形等。
听编:指听后能续编。例如出示图:四人一组,编故事。后一个学生需要听前一个学生说了什么,接着描述,使得故事不仅整体连贯,而且合情合理。
(3)听答与听评
听答:指听后做回答。课堂上一般用的训练方法就是教师口述判断题内容或者选择题内容,让学生听后判断或选择,学会先抓住“题眼”,再做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这种训练是培养倾听注意力和倾听判断力的最常用的有效方式之一。
听评,指听后做评价。学生仔细聆听并记住所听到的材料,迅速分析,准确概括自己的评价。
例如“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一学生对同学的回答提出质疑“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他说让直尺在圆内上下移动,当直尺在圆内的长度最长时,就是圆的直径。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可行,因为要记录太多的数据。我的方法是……
可见,该学生不仅倾听并理解了别人的发言,而且对其进行了合理评价与反思。可以看到,目前小学生课堂倾听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同时学生个体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倾听问题的类型。为此,更需要教师问诊把脉,深入分析,寻找对策,运用倾听智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进而使师生、生生之间达到真正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相互补充,获得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