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支童谣叫《多情的河》,每当那清亮悠长的调子响起,我便低声哼唱:“多情的河!我深深地爱着你,这条多情的河。我踏过的石桥上,浪花吻着桥墩;我撑过的竹筏边,水草摇着清晨……”这旋律一直在我胸腔里流淌,像水纹拍岸,层层不息。我永远忘不了家乡那条深情的河。
家乡那条河是我生命的血脉。童年时,父母出工,我的任务是照看更小的弟妹。我们把小脚伸进浅滩,让河水没过脚踝,小鱼啄得脚心发痒。玩累了,就躺在柳荫下的石板上睡觉。河水缓缓,像母亲轻拍背脊的节拍。醒来时,日头已斜,河面碎金万点。我便数着漂远的槐花瓣估摸时辰——花瓣漂到第三道湾,母亲就该收工回来了。弟妹们佩服我的“花钟”,说它比闹钟还准。
上学后,放学后或假日,我扛着竹笤帚帮家里做事:扫院、喂鹅、赶鸭,还在河边空地插柳、种蓼。种子沾了水汽,一夜就冒芽,像河神偷偷吻过的绿信笺。初中时,我已能卷起裤腿参加集体疏浚,挑沙、捡石、清淤泥,挣工分。河水冰凉,却把我与它的纽带越系越紧。
参军那天,我悄悄用军用水壶灌满家乡河水。列车轰鸣,我拧开壶盖抿一口,舌尖立刻泛起微腥的泥香,仿佛父母仍在河埠头向我挥手。在边关哨所,零下三十度的夜里,我把水壶贴在胸口,听冰碴轻轻碰撞,像听河心拍岸。后来转业,我被分到水利系统,成了“河道卫士”。我更深切地爱着河流,曾连续五年被评为防汛抗旱先进个人,还被授予“省级最美水利人”称号。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像灯塔,为治理水患、修复水生态指明了航向。报告说,既有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河流是我们脚下最柔软的依托,是万物生息的乳母,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它收藏着我们的倒影,孕育着鱼虾的摇篮曲,散发着不息的灵性。故乡的河是每个人心里的一泓圣水,是与我们永远不可分割、魂牵梦萦的母亲河。
面对新的形势,必须汇全民之力,自觉践行党中央号召,守护河流,珍惜每一滴清水,合力攻坚,严禁侵占河道、污染水体,确保永续流淌的生命线,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歌可泣的蓝色诗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