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习一些文化史知识
古代文史著作是古代社会的产物。研究这类著作,不但需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古代汉语和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还应当广泛地熟悉古代社会里出现的各种事物,即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情况。说明这种情况的知识,可以称为文化史知识。
读古代文史著作,如果不熟悉当时的社会生活,就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文字都认识了,但对内容却不理解,甚至会引起一些幻觉或错觉。例如看到书上说到古代帝王的宫殿,脑子里就可能浮现出北京故宫的景象。实际上,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处于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时期陆续修成的,以前的历代宫殿都没有达到这样的规模和建筑水平。在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宣王有一次坐在大殿上,看到一个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就跟他交谈起来。可见这个大殿并不太高,朝廷的院子也并不太大。当然古代宫殿的建筑也不会太小、太简陋。就商代说,现在保存下来的最大的铜器“司母戊”鼎,高一百三十三厘米,重达八百七十五公斤,那么,安置这种庞然大物的建筑就一定具有相应的规模和艺术成就,因为艺术的发展水平不会只孤立地表现在铜器上。
文化史知识的范围很广,包括古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器物用具、典章制度、礼俗、文化生活、科学技术、天文地理、艺术、中外文化关系等各方面的基本知识。这种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文献记载,其次是考古资料和社会调查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大量文物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所进行的社会调查,为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真实资料。现在举一些事例,说明古代文化史知识和古代文史著作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方面。唐末词人温庭筠《菩萨蛮》词描写当时贵族妇女的衣服说:“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这种图案怎样布局,难以凭空想象。如果参考一下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就可以得到比较清晰的印象了。壁画中有女供养人回纥公主画像,外衣是大翻领,翻领上绣着两对对称的鹧鸪鸟,袖口上绣着一对。艺术史家认为,这种图案应当和温词所描写的相类似。又如古人用“日晷”测量日影以计算时间,夜间用膏油点灯以照明,所以韩愈《进学解》一文中以“焚膏继晷”形容日夜勤学不倦的精神。点灯时,灯芯燃烧,余烬常结为花形,称“灯花”。古人认为灯花的出现,是和主人的运气有关的事情。《汉书·艺文志》有《占灯花术》一书,已失传。庾信《对烛赋》:“复讶灯花今得钱。”反映了古代“灯火花,得钱财”的一种迷信传说。灯芯燃烧久了,或者结成了灯花,就要加以拨挑,称为“挑灯”。岑参《邯郸客舍歌》:“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辛弃疾《破阵子》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即拨亮灯光的意思。现在已经普遍使用了电灯,再说“挑灯夜读”,就是笑话了。
在制度方面。《易经·系辞》说,神农氏的时候,“日中(正午)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在货币产生以前,以物易物,互通有无,是普遍的贸易形式。在中原地区,究竟开始于什么时候,很难说。解放以前,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还有定期的以物易物的集市,参加者都是住在附近的人。
什么时候开始用货币?商代是否已有货币,考古学家的意见还不一致。当时由南方运来的海贝,成为贵族的珍贵装饰品。甲骨文中有“取贝二朋”的记载。用线把贝系成一串,称朋,是计算贝的单位。到了西周、春秋时代,贝就逐渐多起来,贵族视为至宝,已经获得货币形态。金文中多有“锡(赐)贝”的记载,《诗经·小雅·菁菁者莪》篇也有“锡我百朋”的语句。一朋是多少贝呢?古注或说五贝,或说十贝。由考古资料考察,以五贝说为妥。
贝是宝物,但没有实用价值,而且过于昂贵,不便于零买零卖,所以不能成为民间的通货。有的考古学家指出,当时有两类市场,即贵族市场和民间市场。在民间,仍然是以物易物,或者是以某几种生产工具作为货币。后来作为货币的钱、镈(后写作“布”)、刀等都是由生产工具转化而成的。钱、镈是铲、锄之类的农具。这些工具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每家不可能储备很多,而且也不便于零买零卖,因此,粮食和布丝还是最常用的交易品。《诗经·小雅·小宛》篇说:“握粟出卜,自何能谷(吉)?”考古学家认为,带着粮食出去占卜,如果没有其他意义,就是用粮食作为占卜费。这种解释很有道理。在金属品很稀罕的情况之下,即使有钱、镈之类作为货币,占一次卦也不能给卜师一把铲子啊,宁可给他一些粮食。《诗经·卫风·氓》篇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注认为“布,币也”。诗中说抱着布来换丝,这个“布”字大概不是货币,而是用麻织成的布。据已发现的文化遗存考察,春秋晚期晋国已铸造金属货币“空首布”。
秦始皇统一之后,规定铜钱的样式是圆形方孔,此后历代的铜钱都沿用这种样式。但在文史著作中有时还出现货币的原始名称。古乐府诗《白头吟》:“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钱刀即金钱。鲁褒《钱神论》说:“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孔方兄”这个称号富有讽刺意义,既象征钱的样式,又象征贪财好利者的性格。
在习俗方面,讨论一下天干、地支的问题。天干,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在古代有广泛的用途。用干支纪年、月、日、时。(1)用干支配合的方式纪年,如甲子、乙丑、丙辰等纪年,六十年一循环。古人称年龄相同为“同甲”或“同庚”。以天干和十二属相(肖兽)相配合,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六十年中有子年、丑年等各五年,子年称为鼠年,丑年称为牛年,余类推。人到六十岁,旧称“花甲”,是“花甲子”的简称。干支交错配合,由甲子年至另一甲子年,历六十年。
(2)用天干纪月。按阴历(夏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余类推。(3)用干支配合的方式纪日,六十日一循环。(4)用干支纪时。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称子时、丑时等。夜半子时(23点至1点)称“子夜”,也称“午夜”。古人又分一夜为五段,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称“五更”或“五鼓”。温庭筠《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即指夜半雨声。用天干表示方位。子是正北方,午是正南方,酉是正西方,卯是正东方。北京故宫(原明清时代的紫禁城)的南门,称“午门”。地球上假想的通过南极北极的圆圈,称“子午线”。地支也表示方位,甲、乙在东,丙、丁在南,庚、辛在西,壬、癸在北。《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越吴交战,吴大夫公孙仪向鲁大夫公孙有山借粮食。公孙有山说:“如果我登上首山呼喊‘庚癸乎’!你就答应。”以此作为运到粮食的暗号。杜预注:“庚,西方,主谷;癸,北方,主水。”秋季配西方,是收获的季节。
古人还用干支作为人名。如商代帝王太乙(商汤)、太甲、盘庚、文丁、帝辛(商纣)等。文丁或他的后人称文丁的母亲为“母戊”。到了西周,用干支作人名者很少,而用伯(孟)仲叔季行第称谓作人名者渐多。这大概也是商周文化传统不同的一种表现。
古人还把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色(朱[红]、黄、蓝、白、黑),五声(宫、商、角、徴[zhǐ]、羽),四季(春、夏、秋、冬),以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有黑甲)四组星宿(也称“四灵”),同地支及方位配合起来,形成了一套思想体系。例如,秋季也称“商秋”“素商”,秋风也称“金风”“商风”。秋季配白色,所以称为“素商”。
上述事例只是为了说明古代文化史知识的内容,有些是大问题,但更多的是琐细问题,是在古代文史书籍中常遇到的。
原创: 阴法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