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剧更残忍的是把悲剧变成闹剧,让死亡变得不值一提,生命变得卑微不堪。
五月的天空,弘桥小学月湖校区,一位小学生被撞伤致死。六月的角落,小区内,一位母亲坠楼身亡。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这位母亲承受着丧子的巨大痛苦,而还有各种恶意的抹黑、下流的骚扰、谣言的攻击。
她在校门口痛哭的短短几个镜头,被一些人恶意的“解读”。我们需要更多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无端的揣测和攻击。
请问,网暴者良心何在?何时,连“体面”这样的基本价值也变成了一种罪过?这些恶意的留言并未谴责肇事者与学校管理层的过失,却选择了最卑劣、最无耻、最下流的方式去羞辱、骚扰一位正在承受丧子之痛的母亲。
他们的言辞污秽,思想卑劣,言行刻薄,毫无同情之心,更毫无廉耻之心,远远超越了做人的基本底线。即便非本人受害,只需阅读这些留言,也足以感受到那份切骨的冰寒和对世界的绝望。
虽然目前无法确定网暴与孩子妈妈坠楼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但网暴者无疑就是“凶手”,就像向悬崖边上的人推出的一掌,就像对麻绳最细处的紧紧一勒。
正如有人指出的,事发时间是周二下午1点多,普通人此时都在上班,而孩子妈妈应该是穿着职业装赶到现场的,没有时间换衣卸妆。这位母亲对孩子的爱,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也不需要得到任何人的“认可
将悲剧变成闹剧,让死显得轻佻,让活变得苟且,比悲剧更加残忍。本应以校园车祸为反思未成年人保护、校园安全的严肃话题,然而键盘侠们却将其转变为下流、刻薄的腹黑话题,对一位母亲进行口嗨、骚扰,伸出油腻腻的脏手。
网络表达的便捷,降低了文明的阈值,一些人将自己的自私、刻薄、仇恨、怨毒、贪欲投射到陌生人身上。在是与非、对与错之间,键盘侠却有意选择“安全”的抖机灵、卑鄙的诛心,无视一位妈妈生前遭遇的网暴。
比如,2018年,一名女大学生因为在网上发表吐槽被恶意攻击,最终导致自杀;
2020年,一名男子因在网络直播中言语过激被网友举报,而遭到了一些人的恶意攻击,最终导致他心理失衡。
这些事件都是因为网暴的存在,导致人们在网络环境中难以得到安宁和尊重。
他们手持放大镜,仔细审视受害者及其家属,目光中显露出严肃的神色。在他们眼中,受害者必须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完美的受害人。任何被视为“不合理”的情况都会被认为是受害者家属别有用心。
有人甚至恶意推测这位母亲的工作,认为她死去的儿子是一件好事。这样的行径让人不禁想到畜生,这些人不惜用最大的恶意来推测受害者,而恶意揣测只是他们获得道德指责快感的手段罢了。
道德洁癖让他们失去了基本的共情能力,他们习惯于用自己的三观框定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并竭力扼杀。比杀戮更为快乐的是打着正义的旗号进行屠杀戮。
有良知者当愤怒,这是人性的真实反映。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暴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然而,尽管“一键屏蔽”等技术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但是人心的险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避免打扰”的算法也难以计算人性的幽黑。许多网暴事件中,因为法不责众,导致许多“按键伤人”者得以全身而退,几乎没有人因为致命的网暴而受到严厉的法律惩罚。
有人还把“正能量”放到了自己的网名里,我觉得这是对正能量这三个字最大的亵渎。
这些人为何如此沉迷于网络暴力呢?是因为他们只享受到了快感,而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即便目睹这位母亲的悲惨离世,这些人也不会有一点点良心的谴责,他们认为仅仅是一句“轻飘飘”的话语不会造成如此的后果。
可是,网络暴力就像是在凌迟,每一刀都不至于致命,但遭受的人却会付出千刀万剐之痛。那么,我们该如何根除网络暴力呢?惩罚施暴者吗?说实话,我并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无法将这位母亲的离世和她所承受的网络暴力直接联系起来。
但就像是罗翔所说,不违法不代表这些人就不是人zha。而不惩罚就意味着网暴永无休止,意味着悲剧将会一再发生。总得做点什么。
受害者不应该因为钱而感到羞耻,亦不应认为谈钱代表对逝者的爱不够深。虽然生命无价,但逝者已经离去,经济赔偿是对受害者家属的最大慰藉,同时也是对加害者的最大惩罚。只要你的要求是合理的,你应该坚持自己的权利。除了让学校和肇事者赔偿,还应让那些网暴者负责赔偿,只有让他们痛苦,才能让他们铭记教训。
我们的使命是坚守文明上网,以尊重和关爱为准则,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而努力。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网络暴力的法律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惩。唯有全社会齐心协力,才能实现网络环境的健康和和谐。让我们携手努力,让网络成为更加美好、友善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