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存视角上来看,我们其实要活下来所需要的资源并不用很多。但从生活视角看,又好像我们需要的东西总是无止境。
于是,在所谓“消费升级”的生活品质提升中,我们生存需要的资源和生活想要的资源之间的差距就变的越来越大,欲望的冲突也就越来越强烈。这就是我们跟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拥有独特的想象力,并因此可以让自己或群体期待的更多,这即是我们物种的竞争力,也是我们变的更辛苦的行动力。
今天,我们很多的行动,依然脱离对生存的需要,更多的是生活想要的欲望,想要和需要是不一样的。
需要的通常是生存的常量,想要的却是比较的变量。
对于生存所需要的资源我们是可以掰着手指头算出来的,衣食住行这几样的满足基本就可以生存下来。但对于生活的“升级”却并不止于此,我们所需要的资源完全围绕着比较的“感觉”展开。
今天,我们几乎所有的行动都源于对生活追求的“感觉”,投入的行动,反馈感觉。我们说要追求更多的财富,其实创造财富这个过程,也不过是让自己获得生存安全的“感觉”而已。仔细回顾,我们终其一生,其实都在为了比较的“感觉”在行动,为了感觉在奋斗。
从情绪角度来说,我们所谓的行为就是为了收获“成就,安全”的感觉。但要知道“感觉本身”不会变化,触发感觉的成本却是在变化。我们每一次的方法触碰到了一个感觉之后,这个方法立马会失失效,再也无法触碰到相同的感觉。必须采用比 这个方法更刺激的方式才可以获得更强烈的 感觉。
这就如同:我们的第一份工作,月底公司发给你1000元工作,你会“感觉”非常有成就感。但等到第二个月再给1000元,你的“成就感”就差了很多,等到第五个月你发现1000块钱太少了,这1000元还是这1000元,但你的“感觉”却变化了。
不变的感觉,变化的是满足感觉的方法。
感觉虽然没有变,但对于方法的要求却是在变,每一次过后,在同一个维度上就需要产生更大的能量才可以获得同样的感觉。我记得之前思考过类似话题,从生存视角看,其实人的需求从未变过,所谓的时代变化,技术变化,不过是满足需求的标准变化了而已。今天我们说更高,更快,更刺激,本质上就是要创新,发明更强烈的方法去获得这不变的“感觉”。
赚到1000元之后,只能赚超过1000元才可以获得同样的成就感。我们所谓的欲望不过是满足感觉的一个变量描述罢了。有了还想要,要了还更多,没完没了。这并不是我们需要这些物质,而是我们需要这种“生存的感觉”。
我们常说“认知比财富重要”,用在今天的思考就是:如果我们只知道通过物质财富的膨胀让自己获得幸福的感觉,那么就太痛苦了,我们只能通过每一次财富的增加来获得愉悦,但要知道的是,这种“感觉”在对物质财富的要求不断变大的要求中被触发的越来越低频。最终的结果就是:
我们看到很多有钱人其实并不快乐,这本质上是因为他们获得“幸福”感觉的维度太单薄,只通过金钱这一个方法获得,这就使得每一次只能通过比上次一次更多容量的财富才会昂自己有成就感,幸福感,更甚至是安全感,越有钱就越难触及“幸福”的感觉。
触及“生存成就或安全感觉”的并不是更多的财富,而是不断变化欲望边界。
我们必须要打破自己的认知,手段和目标分离,生存所需的感觉和触发感觉的方法分离,让自己多一些触发“生存感觉”的方法,同样是安全感,并非是拿到钱就是,还有运动的健康状态,还有分享获得的群体影响力,还有自己的更多爱好等等,而不是一味的通过金钱这一单维度的途径去触及。
我们常说生命要丰富多彩,这本质上就是要让自己找到了获得“幸福感觉”的多维度方法,多一些爱好,少在在物质财富的竞争里没完没了。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