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就知道大伯家里有一顶绿色钢盔帽,那顶帽子顶部的油漆掉了,呈现黄褐色的斑块一样的痕迹。大伯给我们讲过这个故事,那是子弹划过头顶,嗖地一下飞到后面去了。钢盔帽顶部只有摩擦的划痕,是这顶帽子救了他的生命。
那是发生在越南战场的故事。大伯是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返击战,他当时是一名侦查兵。
“对越自卫反击战,狭义上是指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中国、越南两国在中越边境爆发的战争。广义是指从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
谢晋导演的经典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就是讲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故事。我自己身边的亲人,小时候唯一的一位出过国的亲戚,也就是大伯,因为战争去过越南。
代表他曾经参加过那场战争的物件证明,那顶绿色钢盔帽,还记得他家的抽屉里有一些子弹壳。那是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见识到的真正战争的痕迹。
小时候大伯讲子弹冒过钢盔顶部的故事,觉得惊险又刺激。尤其是想到如果不是敌人打偏了,子弹只是摩擦了一下帽子,那么我很可能不会再见到我的大伯。劫后余生的故事,很多年后讲起来都是下酒的故事,可是在故事主人公发生的那刻时,那是生死与阴阳的较量。
《高山下的花环》的故事里,感动那位深明大义的老母亲,梁三喜头发花白的农村老母亲。
我们家也是农村出身,奶奶说他们那时候极度的贫穷。可能农村的很多人都穷,但我们家是比农村的一般贫穷更加的穷困潦倒,是村里出了名的穷。爷爷家兄弟姊妹太多了,本来没什么家产,分家后更是物质匮乏。爷爷是五兄弟里的老大,更是要照顾到弟弟们的家庭。所以我记得奶奶说他们分家后,没地方住,借住在村里某户人家的厨房后门的那种,晚上睡觉是把门板拆了当床睡的。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后,他们才盖上了茅草房。
大伯呢,也是家里老大。他为什么要去当兵打战?贫穷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原因。那时村里招募年轻的小伙去当兵打仗。他去报名了,也选上了,出发的日子基本上也定好了。
奶奶说,他决定要出发的日子时,娘俩都无言,气氛很凝重。作为母亲,当然是担心她自己的儿子,战争从来都不是儿戏。作为儿子,大伯知道自己也非去不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出路。
大伯1979年也去了越南,就像电影《高山上的花环》一样,电影《芳华》也是讲的这段故事。当然还是《高山上的花环》拍得更经典,看得让人数度哽咽。多少年轻的生命消失在那片战场上。那些电影故事里的人物很多都有原型,我的大伯当时也在那个时空里和他们有过交汇。
他或许也经历了资源补给匮乏的时刻,或许也吃过越南的甘蔗。
他或许也在枪林弹雨中奔跑过,他可是一名侦察兵。
他说过在水塘里面泡了很久,可能因为要埋伏要侦查,然后他落下了终身的风湿病。
当然,他也是幸运的,那顶绿色钢盔帽子也冥冥中挽救了他,他说当时就发生在山林里。他大概在一片悬崖边,周边有水潭,子弹飞过后,撞击在山崖墙壁上还是落在水潭里了?这个故事年代久远,我自己记不太清了。
奶奶说过,很多个夜里她为思念大伯落泪。担心,恐惧,对未知的害怕,对骨肉至亲的爱,让夜不能寐……当然魂牵梦绕之后,她还是见到了大伯的归来。她是比三喜的妈妈更幸运的母亲,而这其中的煎熬与痛苦,唯有她自己才懂吧。
这段当兵的岁月,对大伯的影响是一生的。他爱唱《当兵的人》,农村经常有些红白喜事请乐队唱歌,他常常可以借此在那里一展歌喉,唱唱这首歌。小时候,我每次听他拿着麦克风唱这首歌时,总能观察到他的脚底板还在打着节拍,很投入很享受,仿佛在歌声中他回到了往日的时光吧……
他的战友们遍地全国,战友情的深刻,没有当兵的人是永远也无法体会和拥有的,更何况这些人还一起上过真正的战场。就算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战友们还有聚会联系。他有的战友们后来发展得很好,据说大伯老年时期在幼儿园的守门工作也是他的战友帮他安排的。到了60多岁的年纪,能有一份幼儿园门卫保安的工作也是不错的了。毕竟人这一辈子,都是要努力养活自己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就算老了,也在努力证明自己的生存能力。
高山上的花环,有太多的人静静地长眠在山岗上了。对很多人来说,那不止是故事电影,也不仅仅是爱国教育片。那是真实可触摸的普通人类的生命和灵魂在跳动。是一个个平凡人的点滴故事汇入了这伟大的历史洪流中,然后水滴湮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