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天,你想到的第一个词是什么?
无论是雪,还是冰,都与“冷”挂钩。
为生存所需,动物各有取暖绝技,畜类换毛、大雁迁徙、青蛙冬眠,还有黑熊秋季每天吃20个小时囤积脂肪来抵御严寒。
人类是高级动物,取暖方式更智慧,古有篝火,近有壁炉、电暖、空调等。
摸哪哪凉,张口冒“白烟”的冬天,把空调温度调高一点,暖和一点,再合适不过了。
但你能想到有一天,国家总统寒冬喊你调低空调吗?
你可能觉得有点夸张,但这曾真实发生。
1973年11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就曾在电视讲话中向全民发出警告,要求美国人降低空调的温度设定。
究竟发生了什么,总统竟然关注老百姓家的空调温度?
英国经济学家马克·莱文森,在2016年最佳经济学书籍《大转折》中以1973年为立足点,抽丝剥茧,全景式复盘了二战后西方经济起落的50年。
马克·莱文森曾任摩根大通经济学家、纽约外交关系委员会国际高级研究员,做过《新闻周刊》高级撰稿人、《经济学人》编辑,还是普林斯顿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纽约市立大学历史学博士。
正是这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记者的多重身份和专业深耕,莱文森能以国际视野,对二战后经济发展的细节和世界大局进行深度剖析,给出事实依据,揭秘1948年—1973年的光辉时代如何陨落为平庸。
01 石油危机,人人自危
1973年,石油出口国因不满美国、荷兰向以色列兜售大量武器,开启反击、报复模式。
“石油王国”沙特阿拉伯作为领头羊,将原油价格从每桶3.2美元的价格,不到10个月就提高到每桶5.11美元,足足翻了60%。石油出口国们抱团拧紧了石油出口的阀门,并完全切断了对荷兰和美国的原油供应。
谁拥有资源,谁就有话语权。
依靠原油进口的国家,瞬间慌了。
美国正在被高油价吞噬,而理查德·尼克松则正在被高油价带来的危险的政治局面吞噬。
“我们正面临着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能源短缺危机。”11月7日晚间,总统在电视讲话中向全美国发出警告。他要求美国人降低空调的温度设定,并宣布实施“独立工程”,一个意图在1980年之前停止美国原油进口的精密计划。
这就是总统喊民众降低空调温度的原因,冬天调低温度设定,节省能源。
石油的短缺让整个欧洲都很恐慌,他们想方设法“节衣缩食”:汽车限速更低了;恒温调节器更小了;有些室内游泳被关闭了。
这场石油危机迅速波及到世界。它让拥有石油储量丰富大省的加拿大,也无法接济国内完全依赖进口的城市;它让完全依赖原油进口的工业体系国家日本,降低了一半的经济预期;它让那些离不开汽车的德国人,面临自己的无车星期天。
02 购买力下降,人心惶惶。
这场石油危机伤害力很大,但未持续多久。1973年1月原油开始涨价,但到1973年12月,人们才发现一个事实:石油并未真正短缺。
这场危机其实是供需关系的平衡。石油进口国迫于高油价,节省了对原油的使用,降低了对原油的需求;与此同时,一些石油出口国为了增加产量保障收入,不断的加大生产,到了1974年,原油的供需就基本达到了平衡。
1974年3月18日,阿拉伯的石油出口国迫切希望美国从以色列撤军,从而正式解除了石油禁令。
这场石油危机成为了过去,但一场持续时间更长、引发了无尽动乱的麻烦的新危机从能源危机的灰烬中萌芽。
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后50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二战(1939年-1945年)废墟后,奇迹般的经济繁荣。第二阶段,从1973年至20世纪末,经济增长停滞,并迅速急转直下,跌入谷底。
世界多个国家经济低迷,国际合作开始出现无休止的贸易纠纷、汇率争端和外资冲突。循环往复的经济危机侵袭着不同国家,民众家庭资产缩水,积蓄迅速消耗,单位时间工资的购买力急剧下降。
70年代初,通货膨胀成了世界性问题,工人们游行抗议,要求保护自己得之不易的酬劳。劳动力短缺变成了失业率高居不下,年轻人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找个工作先干段时间再说,已变得不可奢望。能有份工作就要拼命保住,所有人都人心惶惶。
这是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很难激发起人们乐观面对的勇气。
03 信心动摇,惆怅未来。
困难时期本来就是常态,而不是例外。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大量工人失业,为维持政治稳定,政府开始挑起复兴经济的重担。然而政客及其经济顾问,都不知道造成经济下行的根本原因,他们所为振兴经济的举措,并未带动世界经济回到那个就业充分、持续繁荣的黄金时代。
人类凭借自身的力量无法将世界经济回到巅峰状态,这一事实的后果是深远且持久的。
人们的心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对政府丧失了信心;对技术知识的迅速贬值充满失望;对冷酷的市场经济无法适应。正如同突然消失的战后经济高光时刻,与黄金时代一同泯灭在历史长河中的最珍贵的东西是人们对未来的信心,甚至对未来充满了惆怅。
读史以名志,知古以鉴今。
正如《大转折》所说“困难时期本来就是常态,而不是例外。”
当今疫情肆虐,阴郁笼罩全球,经济下行,没有哪个国家能幸免。
疫情初现,2019年底口罩从每包1元,涨到十元、几十元。从全民抢口罩,到爱国人士支援口罩,到国家扩大口罩产线,到中国口罩支援世界各地。口罩的供需平衡与这场石油危机的供需关系有相似性,即供需关系需要市场调节。
21世纪的今天,原本经济正蓬勃发展,生活水平稳定增长,谁能想到疫情的不期而至,犹如给人当头一棒。
整个世界,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家庭都真实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大量店铺倒闭;很多公司精简人员;街头商贩被迫居家,疫情让“生存”成为很多人的难关。
病毒无情,人有情。疫情来势汹汹,打得我们措手不及,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同抗议,打下一个个胜仗。
2019年底到今天,疫情持续了三年,人们从最初的恐慌,到现在坚信能共同打赢这场人民战“役”的胜仗。
你若失去钱财,失之甚少;你若失去勇气,则失去一切。
所幸,我们是勇敢的、坚毅的,面对疫情人类勇敢面对,不退却,为了美好的未来,即使荆棘满道,我们也相信柳暗花明,永不放弃。
马克·莱文森在《大转折》说,“大多数人对未来的想象只有一种可能,即在经济奇迹中幸福的生活。”
梦想很美好,现实总会把人从梦中唤醒,但现实总会给人启迪,让社会更好地思考、成长。
战后经济如何奇迹增长又因何破灭?
经济繁荣为何不可再现?
1973年那场危机如何奠定了当今世界格局?
学术和政治精英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经济现实?
当下我们能收获哪些启示?
更多精彩内容由你亲启《大转折》